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黄艳 赵现廷
去年8月,我国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下水。这一消息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南海边的中山大学。“为什么中山大学要大力发展海洋学科?为什么中山大学的海洋学科能在中国海洋科教版图上迅速崛起?”
图片说明:我国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下水。
面对记者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7日表示,大力发展海洋学科,中山大学经过了“深思熟虑”,也充满信心和决心。
向海图强 中山大学绝不缺席
“海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可扩展的战略空间。海洋强国战略是国家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山大学与海洋研究有着深厚渊源。”罗俊说。
因濒临南海,中山大学建校之初就开始发展海洋学科。1928年,中山大学地质矿产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朱庭祜和朱翙声等一行16人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调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科学家对西沙群岛进行科学考察。此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广东省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批准西沙岛矿产划拨中山大学管理,西沙群岛被列为中山大学海洋实习基地。
“这是中国今天对西沙群岛行使有效控制的史证之一。”罗俊说,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海洋强国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中大有研究海洋的传统,又地处南海边,拥有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条件,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我们不可能缺席,一定是责无旁贷、舍我其谁地落实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指示,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和提供高水平学术支撑。”罗俊说。
“大学科思路”打造海洋学科集群
进入新世纪后的20多年来,中山大学加快布局海洋学科。2002年设置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组建海洋学院。尤其是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海洋学科发展改变“打法”,用大学科思路推进海洋学科群建设。
“中山大学发展海洋学科得到了广东省和珠海市大力的持续的支持。”罗俊说,去年建成的海洋学科教学实验大楼已经投入使用,涉海人才引进加快推进。
记者从中山大学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几年,先后建立7个涉海学院,学科方向包括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
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马骏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是一个庞大复杂系统,既有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的,也有社会科学的,还与人文相关的,“所以我们走大学科思路,打造海洋学科群,7个院系既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边界,又有交叉合作,相信集群效应会带来跨越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告诉记者:“海洋面积远比陆地面积大,但我们对深海的了解还不如月球表面,要深入了解海洋、研究海洋,综合性大学是有其独特优势和特点的。”
陈大可院士所说的“综合性大学”优势特点,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海洋高层次人才加盟中大海洋学科。据介绍,截至目前已有各类涉海学科教研人才近700人,其中有7名院士,涉海洋学科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3800多人。
“对人才的吸引,包括对学生的吸引,首先是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和广东省发展海洋强省的优势及政府决心,还有就是中山大学在海洋学科的布局,以及我们的一些进步和未来的潜力。”罗俊说。
比如说,“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这样的实验装备和平台,相信对海洋科研人才非常具有吸引力。要研究海洋,首先要到海洋里去,我们有了大船,就可以去接近她、研究她,这是做科学的最大前提。”
此外,“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加持,已经开建的国内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以及北极航道监测科学试验卫星发射计划等等,都将为中山大学的大海洋学科发展装上翅膀。
加快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介绍,广东一直非常重视支持发展海洋学科和海洋科技,省内建立了多个涉及海洋领域的省级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约占到全省GDP总量的20%,也占到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20%。
“比如,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开展海洋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陈大可说,中山大学的学科群效应必将日益显现,相信大平台带来的驱动辐射效应能激发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今年两会上,我建议加快在广东布局海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罗俊告诉记者。作为国内海岸线最长的省,拥有经济活动最活跃的海域,广东拥有良好的海洋科研基础和条件,但却一直没有海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要充分利用广东的区域优势,回应广东建设海洋强省对科教支撑的需求,尽快在广东布局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大学在这个建设过程中也要担负起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责任。”罗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