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委员支招让长江“多娇”、给鱼类栖息地“上户口”

2021-03-04 19:41:5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金凤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十年禁捕将使鱼类获得2到3个世代的繁衍增殖,有专家预测这可使长江鱼类繁殖规模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3成左右,对于扭转长江生态危局有关键作用。”今年1月1日起历时10年的“长江禁渔”,让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欣慰不已。如何将曾经的酷渔滥捕变为“鱼戏长江”,是他今年两会的关注点。“建议建档登记、保护和修复长江鱼类栖息地,并调控水库的蓄水、放水节奏,以匹配水生动植物生长周期……”

长江水资源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沿江城市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守护长江的生命与“芳华”,让沿江地区代表委员千里同心。

“目前长江水生态环境、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还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建议整合区域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生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长大。今年两会,薛建辉与其他4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建设“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受访者供图

给长江鱼类栖息地“上户口”,为保护、修复留档

“鱼类栖息地包括其产卵、摄食等场所,但各地政府对鱼类栖息地保护无从下手,因为至今未开展过建档登记工作,难以针对栖息地制定保护、修复方案,也因此在航道和水利建设中极易造成鱼类栖息地破坏。”如何让长江鱼类长久、安心地在长江定居、繁衍,促成了徐旭东今年两会提案。

他建议,应组织长江鱼类栖息地的普查和确认工作,并登记、划定范围,对重要栖息地划定生态红线;在航道建设等规划中避开重要的水生动物栖息地或采取实质性弥补措施;在适当区域修筑丁坝、鱼巢等,增加鱼类栖息场所,一些并非防洪需要而构筑的民垸子堤也可拆除,恢复为鱼类栖息地;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在鱼类栖息地附近杜绝污水排放。

水量水位是水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重要生态因子。浅滩漫滩只有保持淹没才能形成水生植被,适合鱼类栖息。徐旭东认为,目前,上游水库在秋季蓄水,导致中下游一些原有的栖息地裸露干涸;相反,上游水库在春季放水涨水过快,漫滩上植物发芽生长跟不上,也不利于形成植被。

“水库的蓄水、放水节奏与水生动植物需求的季节错位,加剧了生物群落的衰退。建议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督导长江上游水库的联合生态调度,既要考虑防洪和发电的需要,也要考虑下游生态需水,尽可能满足生态修复所需要的条件。”

给长江鱼儿铺好了栖息的“温床”,还得让它们畅游无阻。徐旭东发现,“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鱼类在湖泊肥育成熟后需要到长江产卵繁殖,而历史上,许多原本通江的湖泊因为防洪排水等需要筑堤建闸,阻断了江湖连通和鱼类洄游,这也是长江鱼类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他建议,在条件合适的湖泊试行季节性开闸,让这些湖泊获得与长江的部分连通和鱼类洄游。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受访者供图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需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徐旭东在长江中游为水生动植物摇旗呐喊的同时,长江下游的五位全国政协委员,则聚焦用科技让长江“多娇”。

多年前,薛建辉任江苏省人大代表时,曾赴江苏沿江城市调研,进入他眼中的,是化工围江,造船厂林立,岸线被无序生产搅得支离破碎。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了这一总基调、大方向。

5年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交出了一份高分生态“答卷”。2020年前11个月,长江经济带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6.6%,较2016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0.4%,较2016年下降2.9个百分点。

“这几年明显感觉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更好了,沿江的重化工企业搬离,岸线的生态修复也在逐渐向好。”不过,经过调研,薛建辉发现,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偏重、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低下、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凸显、流域生态环境退化严重、流域整体性保护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不足,制约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此外,科技创新与绿色产业发展需求部分脱节、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稀缺,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综合解决方案和科学治理模式缺乏。

两会前,薛建辉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提案,并立即得到崔向群、贺云翱、宋青、秦叔逵4位委员的附议。

“建议加强重化工业绿色发展与减排技术与装备、城镇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农村水污染治理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河湖生态治理与健康恢复技术、大数据智慧管控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薛建辉同时表示,“十四五”期间,设立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发、绿色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等。

责任编辑: 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