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开启一场大饱眼福的神奇动物之旅——国家动物博物馆动物多样性素描

2021-01-19 19:17:2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华凌

科技日报记者 华 凌

据说20世纪50年代,安徽一渔民意外捕到一条未曾见过的大鱼,经动物学家鉴定方知竟是十分珍贵的“长江女神”白鱀豚!于是,将其送至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后来著名动物学家伍献文先生提议作为珍贵礼物赠予中科院动物所,辗转多年才由时任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院士实现。2002年7月14日这只白鱀豚逝世,意味着它是人类能够见到的最后一头白鱀豚了。现在它的标本作为国家瑰宝之一陈列在国家动物博物馆。

在奥林匹克公园的西侧,国家动物博物馆坐落在中国科学院奥运园区。2009年5月17日,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国家动物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虽说她是一座年轻的博物馆,然而其收藏的哺乳动物、鸟类、昆虫、贝类等珍稀动物标本展品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呈现丰富多样的动物世界

“提醒您,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个物种正在消失......”当走进国家动物博物馆参观濒危动物展厅,映入眼帘是一口警钟上荧光浮动的一行字,让人醍醐灌顶。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而动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内容。只见展厅里的标本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大熊猫、朱鹮、华南虎、雪豹、云豹、金猫、麋鹿、林麝、普氏野马、白头叶猴、豺、云猫、中华穿山甲等大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级、濒危级的物种。还有极危级的鸟类白鹤,英勇威猛的各种鹰、雕、鵟、鹞、隼、鸮等猛禽,羽毛泛有金属光泽的棕尾虹雉,大嘴巴的几种犀鸟,以及满柜子的中国特有鸟类标本,十分惊艳。

“目前国家动物博物馆展厅内共展示各类动物标本6500余件。其最大特色是立足介绍我国本土野生动物,并且开展以分类学、进化生物学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它是集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动物标本收藏和动物科学知识普及三位一体的国家级学术机构。”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博士介绍。

据介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几代科学家近百年的努力,我国动物标本的收藏、整理、研究工作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今天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强大依托——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主库标本保藏规模达890余万号,而整个资源库超过2200万号。

“标本可以让人们真实了解动物的特征特质,我们馆的特色之一就是呈现惟妙惟肖的传统实物标本,保证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全方位端详、琢磨,增加体验感。”张劲硕表示。

开展奇妙多彩的科普活动

喜鹊属于乌鸦一类;成对的鸳鸯可能并不坚贞;杜鹃耐力强到能飞“一带一路”的路线;丹顶鹤从不栖息在松柏上,松鹤延年图不科学;凶猛雪豹的毛非常柔软……有点颠覆认知吧?在现场聆听科普讲解,特别是副馆长张劲硕博士娓娓道来,犹如饱食一顿饕餮盛宴,不虚此行……

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内,从最原始的动物海绵,到高等的类人猿;从各类海洋生物类群的代表性物种,到陆地最大的动物亚洲象;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各种家禽家畜,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病毒等微生物的动物宿主……每一个展厅都是一座浓缩动物界精华的宝库,并且分为科学知识展示、动物标本展示和生态景窗展示,通过声音、展示灯光、舞台灯光、紫外光、电、多媒体、动物标本实物、图片文字、生态环境重现和视屏手段,把动物学知识、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有机地贯穿在整个展示过程中。

国家动物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一项科普活动,莫过于“博物馆奇妙夜”了。当夜幕降临后,在漆黑一片的博物馆内,科普专家打着手电筒,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进入丛林里讲各种动物的奇闻轶事,别有一番意境。若是小朋友们困了,还可以在博物馆内支起帐篷,睡在各自喜欢的大熊猫、麋鹿、海豚标本旁边。

而每个月的常规性的科普讲堂、昆虫工作坊等活动已举办百余期,受众超过万余人。近些年,国家动物博物馆的科普老师们还带领动物爱好者、自然爱好者,走入天坛、奥森公园等市区内公园,或者北京近郊如麋鹿苑、远郊如野鸭湖自然保护区等地,开展观鸟活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拥有多个野外研究基地,多数坐落于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博物馆借助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组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或者亲子一同前往这些地区开展野外科学考察体验活动。全程由国内顶尖权威的动物学家、生态学家带队指导,收集基础数据,开展野外研究工作,很多青少年参与了科学家的研究项目并发表论文或科普文章,当年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很多已经步入大学,就读生物学或环境科学等专业。

国家动物博物馆的野外活动足迹遍布范围很广,包括国内的保护区,例如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秦岭地区(周至、长青、洋县朱鹮等保护区);国外活动包括: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科考体验、塞舌尔热带海洋生态科考体验、泰国热带雨林生态科考体验等。

责任编辑: 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