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转”“创”, 这个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接地气”

2020-12-30 16:24:3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陈曦 过国忠 杨仑

科技日报记者 陈 曦 过国忠 杨 仑

日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工程)与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项目正式落地,该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樊亚娟对合作充满期待:“学校将和世界一流石化产品供应商企业深入开展全方位人才培养, 2021年上半年正式开展新型学徒制育人项目。”

记者了解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是常州工程全国高水平建设重点专业之一。学校不久前还牵头成立长三角绿色化工与医药一体化发展职教联盟,旨在打造新型校企合作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新样板。

常州工程党委书记王光文介绍,常州工程相关学科专业在全国领先,毕业生就业率高,得益于学校近些年推行的“改”“转”“创”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面向市场、地方、需求,重点打造多个在全国数一数二的专业团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提供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个“转”型:校企协同打造技能型人才

“学校的发展不是靠几个专业来支撑,而是靠专业的凝聚力、专业的战斗力和专业的影响力。”王光文说,在专业的设置上一定要紧跟苏锡常地区产业发展、转型需要的人才,进行高灵活度的动态调整。 

事实上,围绕这个目标,常州工程进行了三个转型:专业转型,以“常工金课”为龙头,首批推出74门金课,推动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教学转型,打破传统2+1学制,即两年学校学习加一年顶岗实习,变为灵动的现代教学法;管理模式的转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共同把学生打造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常州金课’在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中,融入了最新的国家教学标准,信息技术行业标准,以及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常州工程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雄威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教学课程和示范课程进行有效对接,使教材跟产业一线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此外,协同育人也是常州工程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方向。协同企业、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共同编制教材,使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产业一线相结合。“我们把学生直接放到产业园区进行培养,分成几个小班,让学生们在不同企业间进行课程轮转、实习轮岗。” 常州工程科技发展部副部长李树白认为,这种方式比学生们只在一个企业中实习好,因为每个企业都代表一个专业的领域和方向,能更好地与学校课程体系融合、衔接。  

“改”革“创”新:打造高层次人才团队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常州工程从“单打”式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逐步转化为打造“团队作战”模式。

“举团队之合力更有利于专业的建设。”王光文说,为打造强大的专业团队,学校除了大量人才的引进,团队的建设和自身的培养外,更是注重用好人才。其中,学校在职称改革方面推出灵活性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发挥最大的能力。

常州工程人事处处长顾亚莉介绍,学校把职称评审分成教学为主、科研为主和社会服务型教师三种评价标准,每项标准中又包含更为细化的分级指标,更加看重人才的能力和质量。通过这样的晋升机制,2016年以来,学校培养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78人。

为了督促老师们“修炼内功”,学校创新性地出台了《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对与产业结合不好的专业出示红黄牌警告。特别是通过招生、就业、产教融合等考核指标体系对全校43个专业进行评分,排在最末两位的专业将被出示黄牌警告,连续两年获得黄牌,就要被出示红牌。

常州工程教学工作部部长陈保国介绍,红牌专业将被要求停止招生,黄牌专业将减少招生计划,用这种方法,倒逼老师们沉下心,提高专业水平。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储备人才,为未来本科专业培养以及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