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衣晓峰 要美林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癌症常常与疼痛相伴,有些癌痛非常人所能忍受。那么缓解癌痛,是用“杜冷丁”还是“吗啡类药物”?哪类药物缓解癌痛更有效?在止痛药成瘾和缓解癌痛之间如何平衡?怎样的科学管控癌痛,才能给予癌症患者更好的人文关怀?
近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癌性疼痛学组委员、黑龙江省医促会肿瘤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七病房主任吴瑾教授向记者介绍,资料显示,我国的肿瘤缓和医疗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根据2015年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一份死亡质量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死亡质量排行榜中,中国排名仅列第71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而国内一项癌性疼痛控制满意度调查结果亦表明,仅有12.66%的癌症病人对疼痛控制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上述数字说明,我国癌痛缓和医疗水平仍然很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缓和医疗的理念在医患之间,以及大众中需要深入宣传,并通过医疗机构向全社会广泛普及。
导致癌痛的原因大致有四种
那么,癌痛的原因有哪些呢?据吴瑾教授介绍,疼痛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主观感觉,疼痛不仅是一种生理应答,同时还是一种主观心理体会,导致癌痛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是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肿瘤细胞一般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易于形成肿块而压迫周围组织或阻塞各种“管道”,如淋巴管等所致的疼痛,或侵犯血管、神经、胸腹膜等引发疼痛。另外,肿瘤细胞的高代谢和乏氧易使组织代谢产物增加,尤其是一些致痛物质,从而激发疼痛。
二是与癌症相关的疼痛。1.由于少数肿瘤有内分泌功能,可产生非转移性全身症状而出现疼痛,如骨关节病综合征(骨关节痛、骨膜增生等)、重症肌无力和多发性肌肉神经痛等;2.晚期癌症患者因机体过度消耗、营养不良带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便秘、肌肉痉挛、褥疮等诱发的疼痛。
三是与癌症治疗有关的疼痛。1.手术治疗。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难免会损伤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等,术后局部引流不畅、切口感染、不愈合、瘢痕形成,均可产生疼痛。2.放射治疗。多因为放射性皮炎,尤其是放射性皮肤溃疡而致不同程度的疼痛。放疗后往往使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压迫,造成疼痛。3.化学治疗。在化疗过程中,不同药物所致的疼痛机制复杂而表现各异,其中神经毒性药物以周围神经痛多见,除肢端麻木,还呈现为腹痛和手足烧灼样疼痛,停药后多可自行消失。4.其他因素。放化疗均可使患者免疫力低下,尤其是两者联合应用,或晚期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易伴发带状疱疹而产生疼痛。
四是与癌症无关的疼痛。比如癌症病人既往就有的疾病所伴随的疼痛,如痛风、关节炎及静脉炎等。
持续癌痛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癌性疼痛是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持续存在的癌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尤其是难治性癌痛,即便按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止痛原则予以用药,仍有10-20%的晚期病例的疼痛不缓解,甚至变本加厉,成为挥之不去的阴霾。吴瑾教授解释,所谓难治性癌痛,是指肿瘤本身或肿瘤医治中相关因素酿成的中重度疼痛,经过规范化用药1-2周疼痛缓解仍不满意,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者。难治性癌痛还包括肿瘤本身导致机体功能损伤而引发的疼痛,如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骨转移疼痛、内脏痛、胰腺癌所致的疼痛等。若同时满足以下两条,可诊断为难治性癌痛:一是数字化评分≧4分和(或)爆发痛次数≧每天3次;二是遵循癌痛诊疗指南,在单独使用阿片类药物和(或)联合辅助镇痛药物1周后,仍为重度疼痛,或用药2周仍为中度疼痛,或者伴发不可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阿片类药物转换,以增强难治性癌痛的疗效。
控制好癌痛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难治性癌痛的持续无疑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生存期缩短,需要专家形成共识和诊疗技术的推广。吴瑾教授分析指出,当前临床癌痛的问题和误区主要有:首先,担心阿片类镇痛药物应用剂量过大,易成瘾;其次,忽视不良反应处理;三是部分药品不可及,如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抗惊厥药物;四是经济负担大,医保不能报销;五是医院对药物的监管限制,一些医院门诊只给开3天或1周的剂量;六是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有限,致使剂量调整慢,二阶梯/复方制剂多、辅助用药少,极少数甚至要求病人忍痛等。
同时,患者对强止疼类药物吗啡的认识误区也是癌痛治疗的一大障碍。吴主任指出,绝大多数病患认为吗啡具有成瘾性,拒绝服用,或是不遵医嘱,自行减量或换药,这样非但达不到止痛目的,还会使疼痛程度快速加深。正确认识毒品和药品的区别,就不会担心成瘾问题,而且规范使用吗啡,成瘾性极低。吴瑾强调,足额、足量用好止痛药物,才能有效抑制癌痛,国际上吗啡的最大用量为3000毫克/日,而我国的最大剂量不足300毫克/日,所以当患者的吗啡剂量看起来较大时,不要主观臆断,马上拒绝。
吴瑾教授忠告说,在与癌痛抗争的道路上,不要等到疼痛剧烈时才用止痛药物;不要以为应用非阿片类药物更安全;不要认为“杜冷丁”是最具安全有效的止痛药,其实因其毒性大、止痛效果差,世卫组织已将其列为癌痛不推荐药物;不要固执地认为吗啡类药物易成瘾,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癌痛病人口服吗啡或羟考酮,极少有成瘾性。用上阿片类药物后,如癌痛病因及疼痛顺利消失,即可随时安全停用;不要消极断定服用阿片类药物就面临死亡,国外资料显示,阿片类药物正确使用,可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这是因为疼痛的消失,改善了他们的睡眠,增强了食欲和体质。并且是否采用阿片类药物,不是根据预计其生命的长短,而是依据疼痛程度来决定的。
在此,吴瑾主任提示:癌痛治疗中,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鼓励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描述疼痛的程度,止痛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忍痛对病人有害无益;多数癌痛可通过药物干预而有效控制,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止痛治疗,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药剂量和止痛方案;吗啡及其同类药物是遏制癌痛的常用药物,止痛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随时与医务人员沟通,调整治疗目标及治疗措施,且应当定期复诊或随访。吴瑾教授认为,想方设法减轻或阻断癌痛就是最好的人文关怀,也才是对癌症病人真正的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