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向黑臭水体说“不”——清澈的河湖又回来了

2020-11-11 19:21:3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龙跃梅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赵雪峰

珠江穿城而过,上百条河涌汇入其中。因水得城,依水而建,水是广州城市的灵魂。但曾经,黑臭的河涌、沟渠,也一度让百姓颇为头疼。

风景如画的珠江。

2018年以来,广州市以纳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为重点,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的有效路径——两年多来,当地有哪些创新实践?居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车陂涌率先“清污分流”

长度超过18公里、流经9条城中村、龙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广州东部一条重要的河涌,车陂涌一度是全市最黑臭的河涌之一。而今,沿着河涌走,已是清流激荡、花草吐芳的景象。

天河区车陂涌现今风景如画。

环卫工老杨负责河道清护已近3年,车陂涌的变化一直看在眼里。臭味没了,水质清了,鱼儿也多了,老杨曾见过到一条罗非鱼,估计有两三斤重。

车陂涌是如何实现华丽变身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全达标”。具体而言,即先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再划分排水单元,对污染源“重点出击、各个击破”。 首先,天河区水务部门将车陂涌流域按分水岭划分为58个排水分区,按用地情况划分为872个排水单元,结合用水、人口分布和水质监测情况,对污染源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研判。然后,对流域内9条城中村截污纳管,同时稳步推进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最终实现全流域雨污分流。

车陂涌也是广州最早进行“清污分流”的河涌之一。目前,“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全达标”的愿景已写进广州市总河长令(第4号),正面向全市推进。作为一项创新举措,“清污分流”也在越来越多的河涌治理中实施。

 晓港湖变身“水底森林”

要想大河净,先要小河清。今年4月份,广州市颁发第8号总河长令,要求清理城乡水系“毛细血管”,全面治理边沟边渠、风水塘、山塘、鱼塘等小微水体。截至目前,市总河长令第8号下达的168宗黑臭小微水体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全部“不黑不臭”,市域范围内“小河清,大河净”目标基本实现。

位于海珠区晓港公园内的晓港湖先行一步,通过全面截污、生态治理,终于变成清澈见底的“水底森林”。

广州海珠区晓港湖水质清澈见底。

但其实,几年前的晓港湖却并不是那么让市民称心。为根治晓港公园水质问题,2016年开始,海珠区以晓港湖为试点实施水生态治理。

首先,打出源头治污“组合拳”。当地对晓港湖实施全面截污,拆除海珠涌沿线违法建设3922平方米,全线关停对晓港湖水质产生影响的餐饮项目,取缔了公园内存在了二十多年的烧烤场,从源头控制沿湖周边餐饮的污水排放。

同时,因地制宜,为湖体配置四季常绿的苦草类水下草皮,并分步投放各类鱼虾螺贝,逐步形成生态水质自净系统,就像一座“水底森林”,从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经过治理,目前,晓港湖水体已稳定保持Ⅲ类水,个别月份水质监测可达到Ⅱ类水。今年,海珠涌东段已达到Ⅲ类水质,西段达到Ⅳ类水质……

“晓港湖的湖水就是海珠涌的水,通过整治可让湖水达到Ⅱ类、Ⅲ类水的标准,这也说明了,海珠涌的水也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标准。”海珠区住建局局长陈伟锋和海珠区水务局局长肖烈南俩人同时表示。

大源村建设“惠民碧道”

“从前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于回来了!”发出感慨的年轻妈妈脚下正是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沙坑涌。谈起它的变化,在这儿出生长大的徐丽红深有感触地说:“终于可以带上孩子们到溪边戏水捉虾了,就像回到自己七八岁那会儿。”

如今的大源村,一片秀丽风光。但其实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河涌黑臭,路窄坑多,大货车横行……

去年以来,大源村强力推进涉水违建整治工作,将沙坑涌上游大源支流沿河的窝棚、工厂和小作坊全部拆除,此举不仅改善了河涌水质,也为“惠民碧道”拓宽了道路。很快,一条集河道防洪、群众休闲娱乐、人文历史熏陶为一体的休闲碧道,出现在村民面前。白云区副区长蔡胜表示,拆除违建后,腾出的公共空间则建起休闲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广场,并配套篮球场、轮滑场和休息驿站。

绿色的树荫,白色的栏杆、清澈的流水、开心的笑声......每到清晨或傍晚,村民们或驻足,或小坐,或慢行,或跑步,“惠民碧道”俨然成为村中老人、运动爱好者、大小朋友每天的打卡地。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