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代小佩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称,市场已出现假冒数字人民币钱包。不少网友感慨:还没见到真的,假的就已经出现了?
不同于纸质货币的实体钱包,数字货币钱包需要专门开发,是存储、使用数字货币并承载或对接与数字货币相关应用的APP,分为银行钱包、钱包服务商钱包及数字货币芯片卡三类。
数字人民币红包截图。
等“官宣”后再到正规渠道下载钱包
“假冒数字人民币钱包应该是指一些假冒的APP。”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提醒,公众不要自行盲目下载“数字人民币钱包”等相关字眼的APP,防止被骗。
董希淼认为,对公众来说,目前并不存在识别数字人民币真伪的困扰。“因为,真正的数字人民币并没有正式推出。目前数字人民币只是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董希淼建议公众等数字人民币正式推出后,再到央行推荐的官方渠道下载、注册、使用相关APP。
专家表示,纸币是无记名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无法记载交易明细,不可挂失、无法追溯。自纸币产生以来,假币就一直伴随左右。而数字货币则具备不可篡改和无法伪造的时间戳,记载着每一笔交易明细,结算环节均可追溯。数字货币的特点决定其几乎不存在假钞伪钞。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始终保持技术中性,区块链技术不是数字货币主要采用的技术。因此,还要警惕围绕数字货币、区块链进行的一系列炒作、投机等活动,对此类活动金融消费者不宜盲目参与。”董希淼告诉记者。
近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同时提出为防范虚拟货币风险,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制作和发售数字代币。“这为发行数字货币及打击各类数字代币提供了法律依据。”董希淼说。
强大技术支持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运行
市场存在假冒数字人民币钱包,致使有人担心数字货币的安全。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撰文称,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运行必须依靠强大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数字货币整体架构,以及由协议、数据格式、数字签名机制、数字钱包等要素共同构建的数字账本技术。
据悉,私人部门推出的各种类数字货币主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技术,通过竞争性记账、公私钥签名验证的方法来保证体系运行的安全性。
范一飞表示,法定数字货币不同于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后者去中心化,而前者必须中心化或部分中心化,以保证效率和安全。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定数字货币必须在借鉴吸收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技术基础上进行持续创新和改造。例如,变扁平网络为层级架构,变公有链为联盟链,变竞争性记账为合作性记账,并让一些关键节点参与到记账体系中来。
法定数字货币赖以运行的另一大技术支柱是密码算法。范一飞强调,法定数字货币既要通过密码学算法保证数字货币用户安全,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可控匿名机制,实现一定条件下的可追溯,以进一步增强法定数字货币安全性。
范一飞称,央行数字货币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可以最大范围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应用,最大限度提升交易便利性和安全性。他表示,只有被公众和市场接受的法定数字货币才有生命力,也才能真正实现对传统货币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