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界的“大熊猫”!广西今年新添39只瑶山鳄蜥宝宝

2020-07-14 19:10:2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钰 程慧珍 刘昊

王 钰 程慧珍 科技日报记者 刘 昊

瑶山鳄蜥最早诞生于2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因此被称为原始蜥蜴类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猫”。

714日,记者从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目前该保护区有野外生存的鳄蜥500只左右,而保护区鳄蜥人工繁育基地里404只。今年,保护区鳄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只珍贵的本土鳄蜥宝宝。

温和多雨、食物丰富的地区是鳄晰的理想家园

在民间,老百姓称它为雷公蛇、大睡蛇、落水狗,因其立春之后雷雨天生产、见人就跳进水里、以及生活习性喜静不喜动得名。

鳄蜥因头部和体型与蜥蜴相似,而从颈部以下身体部位,尤其是侧扁的尾部,酷似与鳄鱼的酷似,故得此名。

1928-1929年间,中山大学生物系考察队前往广西大瑶山,在今广西金秀县罗香乡琼武村采得28条似蜥蜴又似鳄鱼的爬行动物,被德国专家命名为鳄蜥,由于鳄蜥发现于瑶山,故在中国多以瑶山鳄蜥相称。

鳄蜥是一种胎生蜥蜴,属于昼行性肉食动物,畏寒怕热喜阴,因此主要栖息在水源充足,水流较缓的阔叶林底的溪沟里。我国的广东、广西境内及越南东北部的广宁省安图自然保护区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食物丰富,是鳄晰理想的家园。

瑶山鳄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几十年前,提起“鳄蜥”这个名字,估计没几个当地人知道,而如果提到“大睡蛇”或“落水狗”,他们才会说那玩意儿可作豆腐酿的馅儿,或者拿来泡酒。

而今,在有关部门加大对非法捕猎以及破坏栖息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力宣传后,提到瑶山鳄蜥,当地人知道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野外发现了可以联系保护区的工作人员。

鳄蜥是第四纪冰川末期残留下来的古老爬行类,1988年,瑶山鳄蜥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9年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纳入附录二,到2016年,CITES将其纳入附录一,也就是说现在它属于若再进行国际贸易会导致灭绝,明确规定禁止其国际性的贸易。

鳄蜥属于独科独属的物种,也就是说鳄蜥科鳄蜥属就只有鳄蜥这一个物种。它身上所保留的古老血统,对于研究爬行动物的起源、演变进化和分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除此之外,它究竟是如何成功抵御住恐龙都无法抵御的灭绝命运?其中的秘密不仅科学家认为值得深入探索,普罗大众也难以遏制对它的这份好奇。

去年5月实现全球首次科学野外放归

近年来,由于人为捕捉、栖息环境被污染、破坏,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从1978年的5900-6000只下降到2004年的950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谈及对鳄蜥的繁衍生存环境的保护措施,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军介绍说,他们从预防和恢复两方面入手,提出了通过加大对非法捕猎以及破坏栖息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大力宣传,增强群众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保护好其栖息环境。同时加强巡护与监测,做好种群监测以及野外救护工作。而对于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则是努力做好恢复工作。

这些年来,贺州市和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加强瑶山鳄蜥保护,与广西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相关合作,建立了瑶山鳄蜥救护繁育中心,在瑶山鳄蜥人工繁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鳄蜥人工繁育过程中,当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了威胁鳄蜥生存的最主要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溃烂,他们立即采取措施,联系相关部门寻求帮助。从红花油、土霉素,到高锰酸钾和醋酸氯己定,工作人员做了多次尝试,终于找到目前适合治疗鳄蜥溃烂病的更为温和有效的药物。除此之外,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积极展开鳄蜥的行为学研究,以深入人工繁育种群的行为退化、遗传多样性及其复壮等研究,为下一阶段鳄蜥的野外放归做了充足准备。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鳄蜥的疾病防预工作卓有成效,鳄蜥的人工繁育技术也在不断有所提升。

截至目前,广西分布有野外瑶山鳄蜥800多条,其中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500条左右。并且,在去年5月实施了鳄蜥的野外放归,共放归了15条鳄蜥,这是全球首次科学性的放归。

鳄蜥种群数量的数据日益精确

种群数量是动物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和资源管理学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对种群数量变化的掌握有助于有效、科学地评价濒危物种的等级并制定保护措施,为相关种群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保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鳄蜥作为濒危物种,必须要求保护区人员准确地掌握其种群数量、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贺州市和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让瑶山鳄蜥这一濒危物种的研究与保护落到实处,与广西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相关合作,从核心的问题出发,不断探索野外鳄蜥科学的种群数量研究方法。

如今,正是鳄蜥频繁活动的高峰期,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把握住这个好时节,加大人力投入和积极调查野外鳄蜥的种群数量。目前保护区关于鳄蜥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成果显著,近几年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在鳄蜥种群数量调查中的应用比较》和《去除取样法估算鳄蜥的种群数量》两篇专业论文。

“这几年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最准确调查估算野外鳄蜥的方法是去除取样法,依靠这个方法我们获得了误差更小的数据。”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程师罗树毅说。

纯本土种源繁育的鳄蜥对于鳄蜥种源基因和谱系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人工繁育是濒危物种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与以往人工培育出的鳄蜥相比较,这39只本土鳄蜥宝宝有什么不同之处?

罗树毅有着丰富的鳄蜥养殖经验,自从10年前来到保护区工作,就给鳄蜥既当爹又当妈,几乎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鳄蜥身上。

“以往,我们保护区人工繁育的鳄蜥大多是广西师范大学武正军教授从他的实验室里带来的13条鳄蜥的后代,或者是野外鳄蜥与这13条杂交所培育的后代。而这39只鳄蜥,是我们去年实行本土鳄蜥单独分出来成功人工培育出的纯本土种源鳄蜥,往俗了说,就是具有纯本地血统。”罗树毅说,“区别于以前的‘混血儿’,纯本土种源繁育的鳄蜥对于鳄蜥种源基因和谱系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对纯本土种源鳄蜥的野外放归以及纯本土野外种群的扩大恢复与保护都有很积极的意义。”

(文中图片均为 王钰 摄)

责任编辑: 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