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不健康者说不 把好公交“方向盘”

2020-07-11 21:49:5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蕴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2020年7月7日,高考首日,贵州安顺公交车坠湖,造成21人死亡、16人受伤的惨剧。时至今日,尽管有关部门还在调查事故原因,但随着国家交通运输部安委会发出的警示通报,人们注意到了事故背后公交车司机的心理健康问题。

城市公共交通关系千家万户,甚至触及公共安全。而公交车司机作为掌握方向盘的人,是否该对他们实行心理健康准入和退出机制?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公交车司机长期在密闭的车里

对心理不健康人员说“不”

国家交通运输部安委会专门印发通报,要求切实强化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督促公交企业密切关注驾驶员身体、心理健康状况,严禁心理不健康、身体不适应的驾驶员上岗从事营运。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随即出台“8个立即”措施,其中特别提到要立即研究建立公共交通、班线运输驾驶人员心理疏导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心理疏导服务,保证驾驶人员心理健康。

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博士郑秋强看来,城市公共交通关系千家万户,甚至触及公共安全。近年来,公交驾驶员的心理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但从国家和行业层面,目前仍没有具体的规则。“可以设立一个准入门槛,比如建立起心理健康筛查机制,禁止心理不健康人员进入这个行业,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广州市交通部门曾会同公交运营企业,对拟入职的驾驶员进行心理健康筛查,262名心理测试不合格的人员未被录取成为公交车驾驶员。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这种做法也仅限于一城一地,尚未成为行业惯例。

郑秋强表示,与准入门槛相配套的,必定是一套权威、系统、科学的心理筛查机制,这才是重点和难点。比如标准是什么,除了有心理障碍的人之外,是否也把有冲动型人格的人也纳入“黑名单”?由什么样的机构来筛查更权威?

随处可见的公交车,背后是庞大的公交车司机群体

心智技能和驾驶技能同样重要

“李师傅长年开公交车,常常觉得很烦躁,特别一遇到堵车就想骂人,为此经常被乘客投诉,可他说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贵州海之源心理辅导学校校长、心理咨询师陈昌海说,这位公交车司机是主动上门找他做心理咨询的,经过深度的沟通,他才发现司机内心深处的心理创伤。庆幸的是,通过两个月的心理辅导,最终,李师傅是笑着出走他的办公室的。

“坏情绪就像垃圾一样,不及时清理,积压久了心理就容易出问题。”陈昌海说,就他所了解的情况,公交车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大部分公交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有时候遇到无理取闹的乘客,会加剧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因此,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将公交车司机的心理健康纳入日常管理中,非常有必要。

看似天天与往来不息的乘客打交道,实则处于长期幽闭的工作空间,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行驶路线,面对每日高峰期的拥堵塞车,肩负着每位乘客人身安全的责任,心理压力随之增长。据调查发现,汽车司机与常人相比承受的工作压力、心理有较大差异。司机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59.8%,而公交驾驶员发生率高达80%。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赵慧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认为,从主观愿望来讲,每位驾驶员都希望运营安全,这就意味着驾驶员必须长期小心谨慎驾驶。久而久之,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更由于交通环境不如人意、工作竞争压力大等原因,个别公交车司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作为驾驶员个体,心智技能和驾驶技能同样重要。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状态,如何让自己有稳定的心理和情绪达到人车和谐?赵慧莉认为,每位驾驶员上岗之前的心理梳理和企业对其进行的心理梳理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驾驶员人为交通事故的发生。

建立心理健康退出机制势在必行

如何建立健全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关爱机制?赵慧莉认为,企业和主管部门要负起主体责任,可以给职工建立“心理宣泄小屋”,让驾驶员及时把不良情绪化解出来。同事,应该长期关注驾驶人员的心理健康,为他们长期建立心理健康普查档案。“因为心理健康是一个状态,每个时期因个人心情都会不稳定,如果定期给驾驶员做健康普查并建档,就可以通过数据预测到某人某一项分值较高,那么也可能就预示着如果遇到类似的刺激挫折,驾驶员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应对。”

赵慧莉表示,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之上,作为企业组织要给予驾驶员人文关怀,建立企业文化,从而关注司机的心理健康,传递出对驾驶员精神层面的支持,并为驾驶员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遇到问题后,驾驶员应如何求助。例如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举办人际交流活动等,关注驾驶员的感受需求。此外,公交车驾驶员作为社会个体,也会面临到家庭问题、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等困惑,这就要求企业要倾听驾驶员的心声,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化解危机和困难,令驾驶员感受到来自企业对他们的关爱。

除了以上方式外,建立对公交车驾驶员的心理问题退出机制同样关键。赵慧莉表示,企业要加强对驾驶员队伍的管理,除了技术技能考核,主管部门对驾驶人员的心理考核也应纳入用人单位考核机制当中。在完善机制后,如果发现驾驶员出现类似的心理问题,就要通过机制立即调整或停止驾驶员的工作。同时,退出机制要有一定的严重性和威慑性,以起到警示作用。对缺乏驾驶员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建议主管部门合理安排其他工作,有关部门吊销驾驶执照。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