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产业受损海鲜失味 警惕赤潮这一不速之客

2020-07-10 14:45:0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江耘


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警示称,由于嵊泗县东部海域赤潮频发,受赤潮影响,当地部分养殖贻贝被检出贝毒素超标,部分野生贝类“毛娘”发现贝毒素阳性。提醒群众近期不要采集、购买养殖贻贝和野生贝类“毛娘”等海产品的同时,7月8日以来,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海洋与渔业局加大了对贝类产品的专项风险监测力度。

9日晚,当地市场监管局公布了最新监测结果。在多部门合力下,当地对养殖贻贝和市场销售的野生贝类“毛娘”进行专项风险监测,共监测8个海域点位,12个样本,贝类毒素监测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对当地县中心农贸市场摊位销售的本地主要贝类产品开展定性检测,累计抽检“毛娘”、野生大贻贝、藤壶等贝类产品15个批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意味着最新检测批次全部合格。

“赤潮发生期间,在其影响范围内的养殖贻贝贝毒素有可能超标,但只是暂时性的,贝类会自我代谢排出毒素,待赤潮消亡一定时间后,其指标就能恢复正常。”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肖国强研究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相关部门跟踪检测的同时,或可就赤潮的成因、优势种开展调查,让公众更加安心。

赤潮可能带毒,审慎对待理所当然

每年5-7月,在浙江舟山嵊山岛、枸杞岛、虾峙门等附近海域,会大面积呈现赤褐色、酱红色,面积可达数千平方公里,通常持续十余天后自行消亡。这些“异样的颜色”,就是赤潮。

记者从嵊泗县有关部门了解到,因饮食习惯和产业结构等原因,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警示后,在舟山及宁波范围内影响甚大。民众主动互相提醒“近期不要吃贝类”。

值得一提的是,沿海城市因海域内出现赤潮发布预警通报,并不鲜见。2019年4月,当地养殖区的贻贝受到有毒赤潮污染之后,山东省秦皇岛北戴河新区海洋和渔业局也曾发布贝类毒素预警通告。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藻类专家陆斗定研究员介绍说,健康水体的微藻群落结构是由相对多种均匀性藻类组成,而一旦因为人类活动、物种入侵等原因带来的海水营养盐结构变化,就容易引发某几种藻类大规模增殖,引发赤潮。

据《2012年福建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福建省共发现赤潮17起,累计面积396.8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11亿元。在2017年,智利有过藻华成灾释放强力毒素,致使17万条三文鱼死亡的事例。有害藻华现象正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陆斗定表示,赤潮中的藻类构成影响其毒性,关键在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的优势种。比如短裸甲藻和米氏凯伦藻为同属藻类,前者毒性更大,对鱼类、贝类都有很大的危害。即便是无毒的赤潮,也可能会改变环境因素,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生长。

嵊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开展养殖贻贝和在售贝类的取样检测 嵊泗县委宣传部供图

初夏事故多发,中毒的贝类可比河豚

“赤潮通常每年4-5月现身我国沿海,与之相应的,海鲜爱好者在这一时期就要克制吃贝类的念头。”肖国强告诉记者,近年来,因误食受赤潮污染的贝类引发食物中毒的事故在沿海地区时有发生。

比如,2017年6月,福建漳州市漳浦县36名村民疑似食用青蛤后出现中毒症状。此外,泉州石狮市、惠安县均在6月份发生过捡食贝类的中毒事件。

肖国强介绍说,贝类以藻类为主要摄食对象,但摄食行为比较被动,当周边环境发生赤潮,就可能摄入有毒性的藻类,在体内蓄积贝类毒素,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2020年5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2020年食用贝类的风险提示》指出,常见贝类毒素有四类,即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ASP)。目前,贝类毒素中毒均无特效治疗药物。

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约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麻痹性贝毒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约为2000起,死亡率达15%。“这类毒素极耐高温,其毒性可与河豚毒素相当普通的烹饪方式几乎无法将其降解。”肖国强说,通常等赤潮消亡后,受影响的贝类需要两周时间,才能将吸收的毒素排净。

嵊泗县食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天当地检测的样本涵盖了嵊泗所有贻贝养殖海域以及在市场上销售的主要贝类品种,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跟踪检测,及时公布检测结果。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