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
从目不识丁到“改革先锋”,从农村妇女到“国宝”级全国人大代表,从平顺西沟到国家议政大厅,申纪兰一生传奇,却又一生平实;一生追求,却又一生坚守;一生进步,却又一生无华。她出生在平顺西沟村,但她早已走出了山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她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纪兰大姐”。
科技日报记者摄于西沟村纪兰党性教育基地。
六不。1973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任命申纪兰为山西省妇联主任。在这个正厅级岗位申纪兰履职10年,她却向组织提出了“六不”约定——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动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所以她当了10年厅级干部,每月只领取50元的补贴。
后来,申纪兰还有几个“不”:不要专车、不要秘书、不要当官等等。在申纪兰从正厅岗位主动“回归”西沟村后,尤其是在申纪兰年纪老了之后,组织上考虑照顾她的健康生活,多次要给她配备专车和司机,方便她出门开会和参加活动,但都被申纪兰谢绝。
几十年如一日,申纪兰做到这么多“不”,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能从厅级干部退回村民,能从省城返回村里,能有工资不领,有专车不坐。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个“不”,是申纪兰自己主动给自己的“约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放着清福不享,非要当个农民。是的,申纪兰就是自己认定自己就是个农民,她说:“我的级别就是农民,不是西沟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西沟。”
讲话。熟悉的人都知道,申纪兰讲话从不用讲稿。无论在什么场合,对哪些人,申纪兰讲话从来声音洪亮,脱口而出,一气呵成。或座谈、或报告、或发言、或待客,总是那么热情、激情、动情,真情感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申纪兰都能应时应景应人而发。她的发言不重复,不唠叨,不老套,不落俗。她能把许多高大上的语言揉碎了再掰开,再用通俗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她既能和国家领导人对话,也能和普通老百姓唠嗑;但她从没官腔,从没空话,从没假话。
申纪兰的“学历”是扫盲班毕业,她一辈子坚持自己只是个农民。从当初的“不识字”,到后来轻松读报、调研视察、提出议案建议,申纪兰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是哪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甚至不是有文化的人就可以做到的。
劳动。申纪兰一生只做劳动者。留齐耳短发,穿一身深蓝色衣服,脚上一双黑白布鞋,肩上扛着头,这是申纪兰质朴而鲜明的形象。“穿着布鞋才能下地”,她说。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自古就是要与河道抢耕地、与老天抢粮食的地方。沧海桑田。曾经撂荒的山坡上,如今或已披绿,或梯田成行。村民说,他们这里的人,比起信老天,更愿信劳动的力量。
劳动本色申纪兰。
自18岁嫁到西沟村,申纪兰就把根扎在了这个小山村里。曾经的西沟村,山高土薄,高寒多旱,农民辈辈苦,打一担粮交八斗租,十冬腊月换不上衣,糠菜一年糊不住。要改变穷苦局面,就要踏踏实实去干,上山栽树、下沟垒坝,申纪兰一生都摸爬滚打在十几里高低不平的山沟里。
“我是个农民代表,每天生活在农村,知道农民想甚、盼甚。今年我还是关注农业和农村方面的内容。”今年5月的全国“两会”上,年过九旬的申纪兰说的还是农民要说的话。
初心。申纪兰一直是一名先锋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党给了我多高荣誉啊,一个妇女能当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多大一件事情!”申纪兰说,20多岁刚当上人大代表时,不认字、开会听不懂,连话都不敢多说。后来,她更见证了全国人大代表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堪称全国人大代表制度的“常青树”和“活化石”。
申纪兰对党忠诚、执着为民、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一代代人。每天都会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干部、群众还有学生,到平顺西沟实地走访,亲眼看看老党员、老劳模、老代表申纪兰,听她讲党课,从申纪兰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她总会在西沟村的会堂给大家介绍,半个多世纪里,在党的带领下,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申纪兰说:“我的话,就是一个农民对党的恩情由衷的感激。”
从当年骑着毛驴出太行,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登上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奖台,申纪兰一路见证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心中沉淀下的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使命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