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全新疫苗制造平台、车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以腺病毒载体或mRNA形式构建疫苗……6月10日,清华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共同发起抗击新冠疫情联合研讨会。来自两校的校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相聚“云端”,围绕疫苗研发、病毒检测和经济挑战三个议题,共同探讨全球疫情蔓延下的高校科研,展望全球经济“新常态”,进一步加强海内外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交流,深化教育科研合作。
部分与会嘉宾线上合影,李派摄
全球大学应提高应对全球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人类抗击疾病最有力的武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表示,清华师生为抗击疫情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在4月2日成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她呼吁,全球大学应共同致力于提高教育的适应力、以及应对全球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
帝国理工学院校长爱丽丝·加斯特表示,面对新冠疫情,单靠一个国家或一所大学是无法解决的。两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推进科研层面的伙伴关系,在数据分享、教育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在这场全球危机中有所作为。
清华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有着20多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生物医学成像、计算、能源等领域科研合作紧密,此次更是共同启动联合种子基金,支持两校开展合作研究。陈旭表示,充满活力的伙伴关系不仅使清华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受益,而且将为整个世界提供关键的解决方案。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唯一选择”的主题发言。她指出,“中国的成功实践给全球抗疫增添了信心,贡献了智慧,相信在疫后完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方面,也将为世界提供宝贵经验。”
她认为:“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发病机制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仍在进行中,用科技手段攻克疫情还需要时间。”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应对特使、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全球卫生创新研究所联合主任大卫·纳瓦罗强调,应对新冠疫情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做到跨学科开展工作,系统性思考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还要关注社会公平,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
中外专家研讨,李派摄
建议构建重大疫情智慧监控“天网”
面对全球快速传播的新冠疫情,尽快研制出可行性、安全性强的疫苗成为全人类战胜疫情迫在眉睫的需求。
专题发言环节,两校专家学者围绕疫苗研发、病毒检测和经济挑战三个议题,发表研究见解。
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主任尼莱·沙阿博士分享了全新疫苗制造平台工程项目。项目着眼于疫苗研发,从临床、开发和测试、过程开发、批量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创新了疫苗生产流程。他指出了项目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能面对区域性突发疾病快速作出反应,实现疫苗批量生产,二是能为尚未完全接种疫苗的全球性疾病提供大规模疫苗接种平台,并保证质量安全。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汇报了研究团队的疫苗研究进展。团队从新冠康复患者血浆研究中分离出高效抗体,并以腺病毒载体或mRNA形式作为疫苗的构建方式。他表示,今后将继续投入临床实践阶段,致力于更多候选药物的开发。
病毒检测是全力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道关卡,清华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研发团队攻坚克难,在疫情防控和诊治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
帝国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生物医学电子学专家潘泰利斯·乔治斯分享了近期抗疫研究成果。他认为,快速准确诊断是克服新型冠状病毒的关键。团队研发的微型芯片技术能够快速、精确识别受感染的患者并进行监控,有助于遏制疫情的爆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程京院士展示了为此次疫情设计开发、获批并向武汉等地捐赠的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以及一系列应对疫情的新型技术研发情况。他表示,团队目前正在开发准确、便捷、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车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程京还建议,为应对未来可能再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疫情,国家应构建重大疫情智慧监控“天网”。
研讨中,两校专家学者就疫情引发的经济话题展开了讨论。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戴维·迈尔斯分析了疫情对英国及欧洲经济的影响,并全面剖析了当前货币政策的利弊。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鞠建东则提出了“3W3H”的模型,从疫情、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局势,提出了“入境严控,境内放开”的最优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