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治理,云南在生态恢复重建中蹚绿色之路

2020-06-05 16:44:3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汉斌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闻名世界的云南元谋土林,50万年前是一片高高的山峦。时间挥舞着雕刀,把山峦雕刻成峰峦耸立、万壑危崖的土柱、土锥、土塔,高低参差,远看如一片森林。在影像上,它成为著名的景点;但从生态角度来讲,却是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的典型地貌。

元谋土林 (图源:元谋之窗网)

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数据显示,元谋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504平方公里,占辖区面积的74%。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原来的土地只剩下岩石没有了土层,“土林”在元谋越来越多。除了已发展为旅游景点的占地5000亩的土林风景区外,还有“弯保土林”“斑果土林”“华丰土林”等5万亩地的“土林”。

是由着土林越来越多,还是出手拯救?

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保留用于研究实验的元谋水土流失地貌。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摄

从国家“八五”计划开始,历经三十余年,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一直在持续。建所于元谋的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人,是元谋水土流失的见证者和生态恢复重建的重要参与者。

“根据区域的植被、土壤退化现状,我们本着先治理、后利用的理念,建立轻度、中度、强度三个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修复可持续发展模式。”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周树云向记者介绍,他们与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合作,针对轻度退化生态系统,建立以特色经济林果、冬早蔬菜、“果-草-畜”循环农业为主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模式,重点突出其经济效益;针对中度退化系统恢复与重建,推行土壤功能提升+农林牧复合经营,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以生态效益为先;面对重度退化系统恢复与重建,推行自然禁封恢+侵蚀沟治理重建,重点体现社会、生态效益。

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用于水土保持研究实验的部分设施。 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 摄

周树云介绍,在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过程中,研究所与元谋县携手,充分发挥干热河谷的光热资源优势,在农业工程节水、栽培技术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诸如隔坡水平沟、竹节沟汇水技术、植物篱固土保水技术、覆草覆沙保水技术、化学保水防蒸发技术等。在抗旱栽培方面采取了豆科免耕增肥技术、土壤结构熟化技术等。在此期间,他们选育和引进了多个抗旱、耐贫瘠作物品种,这些作物对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干热河谷的特殊生态环境条件,元谋县发展了以“攀枝花+高产优质牧草”的复合种植模式,既保证了水土保持效益,在农民增收和生态效益上实现了双赢。目前,通过合作社方式,为当地种草养畜提供了模式和技术支持,还大力发展青枣、火龙果等特色水果和冬早蔬菜种植,为当地带来了喜人的增收途径。在元谋县,特色水果和蔬菜的产值已达10亿元以上。此外,当地发展庄园经济,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通过种植、养殖、餐饮一体化的模式,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增收途径。近年来,元谋县明确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环境治理与发展经济的方向,示范区生态农业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进一步坚定了生态脆弱区各族群众恢复生态、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元谋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努力,是云南省近年来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一个缩影。

早在1989年,云南省就开始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拉开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序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实施了“长治”工程、“珠治”工程、“国债”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欧盟赠款,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

云南省元谋县成为我国重要的蔬菜水果基地,特色水果和蔬菜的产值达10亿元以上。图为青枣种植基地。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摄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减轻了自然灾害,推进了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配套建设机耕道路、田间排灌沟渠等设施的完善,有效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有效减轻洪涝、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保护下游的耕地和坝地。促进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安定。治理区总受益人口约12.92万人,农业人均产粮稳定提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6月3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方雄向记者介绍,2019年,云南省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515.72平方公里,超额完成年度治理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 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