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首例!无需开颅,机器人精准施治三叉神经痛

2020-05-31 18:22:1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丽云 衣晓峰 徐旭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徐旭

科技日报记者5月31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继在黑龙江省率先开展周围神经血管显微减压术的同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四病房谢春成副教授团队又于近日成功施行了黑龙江省首例“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该手术是利用Rosa机器人精准定位穿刺点,不用开颅,耗时短,损伤小,效果快,为解除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痛苦提供了一把新“利器”。

据谢春成医生介绍,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之一,被百姓称为“天下第一痛”。本病国内统计发病率为52.2/10万,女性略多于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水涨船高”。统计数字显示,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此病特点是:因三叉神经根部有一血管受压引起,致使病情呈现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的特点,连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酿成阵发性剧痛的“风暴”。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呈周期性发作,而发作间歇期与正常人无异。临床上,三叉神经痛已经成为必须限期解决的疾患,否则患者痛不欲生。

当前,临床针对三叉神经痛这一顽症主要有内科用药和外科手术,前者大多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但难以消除血管卡压,治标不治本;后者包括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以及伽马刀摧毁病灶等手段。这其中,微血管减压术被公认为效果肯定、唯一针对病因的手术方式,但对年龄偏大、难于耐受手术的病人,具有一定风险。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毁损办法不适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痛,易引发角膜炎而致失明。伽马刀治疗后复发率高,开展进程并不理想。而与这些技术相比,ROSA机器人引导下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能够精准穿刺,可减少射线暴露,术程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微球囊压迫技术无需开颅,手术仅针对三叉神经节,总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麻醉清醒后疼痛即告消失;对于身体基础疾病多、高龄及恐惧手术者非常适用。

谢春成术前确认卵圆孔位置,机器人系统制定手术计划。

一位75岁的男性,患有三叉神经痛病史15年,刚开始口服卡马西平有一定作用,但随着疼痛程度加深,频率增多,吃药也不见效。老人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慕名来到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病房。

考虑到患者高龄,又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陈旧性脑梗死等多种基础疾病,已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经过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后,在四病房主任林志国的支持和指导下,由谢春成副教授为老人实施了机器人辅助下微球囊压迫术。术中,从右侧面部皮肤穿刺进针,穿刺到卵圆孔后导入球囊,C型臂证实球囊到位后,注射约0.6毫升造影剂充盈球囊,并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大约90秒钟,从穿刺开始到手术结束仅为20分钟。术后老人疼痛迅速消失,第二天即出院了。经过锻炼,其术后短期内面部麻木和咀嚼无力等表现均得到了改善。

谢春成医师整根据ROSA机器人引导确认穿刺点级穿刺角度。

林志国主任评价指出,作为一种多功能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ROSA机器人的问世,极大地增加了神经外科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显著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提升了手术效率及患者的舒适度。目前,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病房是全省第一个引进此设备的临床科室,为广大三叉神经痛患者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球囊成功压迫三叉神经半月结。

避免中招,加强日常防护很重要

谢春成提醒说,由于家庭居室及商场、菜市场、餐厅、影剧院等地方的环境相对密闭,空气不易流通,致使各种病毒和细菌十分活跃,容易因感染而对神经和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引燃三叉神经痛的“导火索”。本病患者要讲究卫生,防止口腔、鼻腔及颜面部受到细菌和病毒的“偷袭”。在一日三餐中,要多吃一些有营养且清淡的果蔬,少吃坚硬、油炸、刺激性、海产品及热性的食物;同时要戒断吸烟、饮酒的习惯,这是因为烟酒能使血管扩张,压迫神经根部而诱发剧烈疼痛。还要注意动作轻慢柔和,防止一切触动疼痛的因素,如洗脸、刷牙时,有可能按下“扳机点”,而使疼痛悍然来袭。

谢春成医师还建议,罹患三叉神经痛的人,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不可过度劳累。要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冲动、生气或抑郁寡欢。同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诊治。并且要适当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每天以慢跑15分钟为宜,对祛病延年、康复保健大有好处。此外,在天气炎热使用空调时,要避免冷风直接刺激到头面部,不给三叉神经痛以可乘之机。

责任编辑: 李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