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把中老铁路建成‘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20日,即将赴京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耕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多项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实施,中老昆(明)万(象)铁路正稳步高效推进,路基、桥梁、隧道工程分别完成98.5%、87%、90.6%。
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支撑中老铁路万和隧道建设。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摄
“在云南修路难,修铁路更难。”王耕捷介绍,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分布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的巨大皱褶间,境内高山深谷纵横,河流密布交错。云南的铁路建设面临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安全风险高,建设难度大。中老铁路玉磨段更是穿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3个山脉,跨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4条水系,隧道占比78%,有害气体、岩溶、软岩、涌水、高地应力、高地热等难题频发,如同地质博物馆。
不久前,穿越6条断层破碎带,所经之处岩体破碎、涌突频发,属于Ⅰ级高风险隧道的新平隧道传来如期贯通的喜讯。为拿下这只“拦路虎”,参建部门在一次次探索和试验中,研发运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带仰拱非爆一次性开挖工法”大幅提高掘进速度,并研发出整体配套移动栈桥、组合式模板台车、钢拱架定位器、注浆快速接头等国家专利技术,成为加速中老铁路建设的新“利器”。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橄榄坝特大桥,全长3.5公里,共有桥墩108个。因途经流砂地段,通过技术攻关,采用膨润土和火碱搅合成泥浆,注入不良地质,防止了孔壁溜坍,保证了施工顺利推进。还在承台内布设冷却管,利用水循环降温,有效控制了大体积混凝土受热开裂,确保了工程质量。
王耕捷表示,针对重难点项目地质复杂、变化频繁的问题,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各方全力开展工艺工法创新和技术攻关,对万和隧道等18座重难点隧道开展动态设计,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开挖揭示围岩地质情况和围岩监控量测成果分析,动态优化技术措施,及时解决现场问题,做到“岩变我变”。建设者们研制的半办自动防水板铺设台架、第一代整体配套移动栈桥,则大大提高了工效。
谈到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管控能力,王耕捷说,参建部门加大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围岩监控量测、安全步距、试验室及拌合站等信息化管理模块应用,做到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时跟踪、智能控制、及时纠错”。针对滇南地区旱季高温,日照时间长,部分桥梁建设采用了一体化自动喷淋养护系统及设备,由手机安装控制软件,可实现手动和手机遥控切换工作,根据环境温度变化,随时调整养护时间,节能降耗,安全环保。
截至今年4月底,玉溪至磨憨段累计完成投资394.5亿元,完成初步设计总投资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