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唐亚慧 黄杰生
春分日,阳光明媚。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镇昭金村的田垄上,一派春耕繁忙气象。近年来,村里逐步摸索两项“新产业”——莲虾共养和瓜蒌种植。2018年以来,在湖南省高校专家的技术“加持”下,两项产业逐渐“火”起来,有望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黑马”。
这两天,疫情渐稳,湖南科技大学专家谭树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村里,去看他心心念念、村中的400亩小龙虾塘和200亩瓜蒌试验田。
荷塘月色美“莲城”,“莲虾共养”肥产业
小龙虾,中国人餐桌上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只是,人们不知道,虾也有农时,也要“踩点”。“给虾苗补营养、杀菌、肥水、投苗,每一步都要‘正点’。”谭树华说。
在村里查看了塘口情况后,谭树华用“地笼”捞出一批小龙虾,查看它们的长势。“近年来野生小龙虾资源量持续下降,导致品种自然修复能力低,品质退化严重,虾子个头越来越小,长速越来越慢,出肉率越来越低,病害也越来越严重。”他一边看着捞出的舞动爪牙的小龙虾,一边和科技日报记者说。
“小龙虾产业很热门,但要发展好,良种选育、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推广,都很迫在眉睫。”谭树华说。去年初,通过校企联合,他和专家团来到昭金村,开始帮助村里规模化养殖小龙虾。
湘潭,我国有名的“莲城”。利用这里荷塘的天然优势,村里启动了“莲虾共养”。荷塘为小龙虾提供微生物、野草、昆虫等天然饵料,小龙虾排泄物反哺给荷塘优质生物肥。两者的“互助互利”,搭配新型水循环技术和节水技术,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小龙虾生态立体养殖系统建了起来。
这种模式,还可规避许多风险。比如,冬天小龙虾也需要“长个儿”。但遇到疫情影响这样的意外,人工投料也会受影响。“缺衣少食”后,虾子也会“减肥”,直接影响虾尾饱满度。不过,采用该养殖技术的高效循环生态种养模式,既能规避人工投料及时性问题,还能助虾个体成长和产量增加。
才下荷塘又上田头,小瓜蒌也能结出“产业群”
荷塘外,田头瓜蒌种植示范基地,专家们和农户一起,抓紧为萌发新芽的瓜蒌施肥、除草,好不忙碌。
“瓜蒌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种植技术也易掌握,病虫害相对较少。它的种植亩效益,还高出普通农作物四、五倍,是个扶贫好产业,但必须形成规模,才能‘取胜’。”谭树华说。
不过,瓜蒌种植中,有突出的杂草生长快、除草成本高问题。专家对此,提出了“以草制草”方案。充分利用稻草、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以草制草”。同时,在瓜蒌地开展土鸡套养,红薯、豆类、生姜套作及轮作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既避免了常规种植使用大量除草剂,又实现了生态种植和立体生产,增加了土壤利用率,降低成本,经济效益可提升50%以上。
村里介绍,瓜蒌一年种,可连收4至5年,每亩投入仅4000元左右,当年就可收回成本,并略有盈利。而第二年每亩则能实现纯收入4000元以上。这样的产业扶贫,让村里第一批参与的183户瓜农,尝到了第一缕甜头。
现下,村里正忙着建设高标准瓜蒌产业园。村里的“野心”是,要打造湖南省最大的“瓜蒌种殖加工研发中心”。“现在有不少村民前来咨询,想要加入种植队伍。我们打算等种苗基地成熟后,引导大家分步加入。特别是,高校产学研的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靠它致富,甚至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瓜蒌产业集群。”阳光下,昭金村书记唐建宇笑得特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