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见证抗疫故事”——“平凡”战士从一线走向台前

2020-03-05 10:36:3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江耘

黄龄亿 科技日报讯记者 江耘

“接到医院通知要组织一批医疗人员支援武汉后就报名,从大年初一到现在,我在武汉已经工作了40多天。”

“元宵节那天,我到浙大一院负压手术室,接下了刚出生的元宵宝宝‘小汤圆’,有空会给他拍拍视频、照片,给他留下宝贵的纪念。”

“每天要处理300个标本,24小时在岗,早期轮班人数少的时候我们一个岗就是24小时,非常时期,我和我的同事都挺过来了。”

……

迎难而上的白衣战士、加班生产口罩的企业经理、服务群众的社区网格员……在这次新冠肺炎阻击战中,有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勇敢逆行。

3月4日,7位“凡人”战士齐聚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一同讲述了自己的抗疫故事。其中,与患者朝夕相处的三位白衣战士,就病房中所见所闻的分享,尤显质朴且饱含力量。

首批出征,义不容辞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密不透风的N95口罩、护目镜等,在病房一待至少就是4小时,不吃不喝。这样的工作状态,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重症组组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向红已坚持了40多天。

“我的孩子已经在读大学,但我们科其他医生的孩子都还小,更需要陪伴,再加上我有20多年工作经验,首批出征武汉,义不容辞。”杨向红目前在武汉第四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担任20楼病区主任,她表示,几乎每天都能目睹感人的故事。

杨向红介绍说,与自己同在武汉四院的一位医生,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而且病情进展很快,却在上厕所也要抱着氧气枕的情况下也保持乐观,并多次表示康复出院后会第一时间去捐献血浆。

“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精心治疗下,他终于可以康复出院了,出院时,他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他可以重上战场。”杨向红说,目前为止,自己所在的病区收治了近100位新冠肺炎患者,现在已经有75位康复出院。

期待疫情能尽快结束、可以摘下口罩,约上小伙伴一起去西湖边喝个茶或者好好逛逛武汉,亲身感受一下武大樱花的烂漫——杨向红相信,这一天很快会到来。

守护孩子们的笑容

1月30日凌晨,浙江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菁菁从嘉兴被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诊疗,医院隔离病房护士长黄国兰对当晚印象深刻。

“宝宝来的时候才三个多月大,发着烧,但很乖,没有大哭大闹。她家里还有多人被感染,所以是一个人独自被送来这里,连换洗衣服都没带。”已为人母的黄国兰,对此感到非常难过,立即去超市给她买了衣服,护士姐妹们也给她买了纸尿裤、小玩具。

由于护理团队里有不少“新手妈妈”,众人都很喜欢这个“爱笑的小胖妞”,明知道有危险也经常去病房抱她逗她,并专门为其准备了一整套护理方案,经过20天的诊治和护理,前几天菁菁终于出院。

“还有元宵节那天诞生的‘小汤圆’,他是一个确诊妈妈生的早产儿,一度引发了网络上很高的关注。”黄国兰说,那天我到浙大一院负压手术室,接下了刚出生的他,因为他一出生父母就不在身边,我们有空还会给他拍拍视频、照片,给他留下宝贵的纪念。

进入到隔离病房工作后,由于前期物资比较紧张,身为护士长,黄国兰必须调配好防护物资,做好后勤保障,确保一线医护人员零感染之外,还要不断掌握和更新新冠肺炎防控及救治方案,然后应用到护理工作当中。

“这段时间我们医院接收了几十位疑似患儿,给小宝宝打针,这本来就是一件技术活,宝宝的血管比较细,而且打针时会哭闹。”黄国兰表示,虽然每天工作很紧张、很疲惫,但每次看到病房里宝宝们脸上纯真可爱的笑容,那份安慰和感动就化作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创造平凡人的感动

曾参与杭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样本采集、检测并发出阳性报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分子诊断室组长余斐将自己和同事比作抗疫战场上的侦察兵。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比较特殊,很多患者不是一次检测为阴性就说明没有被传染,根据临床医生判断,同一个病人有时需要做多次检测,检测量不小。余斐的工作是参与患者标本采集、实验室诊断与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的临床考评工作等。

“这次疫情检测中,我们一天要处理300个标本,24小时在岗,早期轮班人数少的时候我们一个岗就是24小时……”余斐介绍道,每次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要做好三级个人防护,会有爱美的同事看到镜子里脸上深深的勒痕控制不住哭出来。

“尽管身体疲惫,但大家都精神很振奋,大家都清楚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和党员的使命。”余斐如是说,通过这次疫情,自己重新认识了身边可爱可敬的同事,刚开始大家或许有些紧张甚至少许恐惧,都是平凡人会碰到的小困难。“但当我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后,平凡就会变得不平凡。”

责任编辑: 刘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