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看世界上历时最久的彩陶文化

2019-12-29 16:48:3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唐婷

科技日报记者 唐婷

位于黄河上游的中国甘肃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

自距今约八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始,甘肃彩陶经历了仰韶文化的兴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至辛店、沙井等青铜文化的余晖,时间跨度长达5500余年,在世界诸多彩陶文化中延续时间最久,具有独特完整的风格体系。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上,不同时期的彩陶陈列在观众眼前,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领略彩陶之美。

泥火成器

彩陶以黏土为原料,经过制胚、彩绘、干燥、打磨、焙烧等工序制作而成。器型一般是盆、钵、瓶、壶、罐、瓮之类。甘肃彩陶制胚一般分为模具敷泥法和泥条盘筑法,后来还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尚未出现快轮制陶技术。

彩陶在甘肃远古陶器中的比例较大,多为实用器。彩陶纹饰一般用毛笔画咋素面的陶胚上,颜色来自矿物质原料,以黑色为主,也有少数红、白、黄等其他颜色。因为矿物颜料和陶器同烧,颜色可以经久不变。

陶器烧成后再绘制花纹的陶器称为彩绘陶。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一件白色的彩绘几何纹陶片,说明彩绘陶与彩陶的历史同样悠久。

有学者推测,彩绘技术简单,对颜料的要求不高,所以彩绘陶可能出现在彩陶之前。

一抹虹彩

大地湾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大地湾文化的居民在渭河河边阶地聚族而居,从事农业生产,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

大地湾文化彩陶质地较粗,器型较少,只有碗、钵和深腹罐几种。纹饰简单,一般是在碗和钵的器口外侧绘一周红色的条带纹,色彩偏暗。

即使如此,这简单的条带却如一片朝霞,宣告了彩陶艺术时代的到来。

从直线到曲线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彩陶生产呈现出逐步繁荣的景象。甘青地区仰韶文化早期,彩陶多为盆、钵形器,也有一定数量的壶、瓶,饰彩部位一般在口沿和中上腹部。

与大地湾文化彩陶相比,彩陶的质量提升了。彩陶均为泥质红陶,打磨细致。大量使用黑彩,常见宽带纹、直边三角纹、圆点纹、垂弧纹和鱼纹等。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

仰韶文化中期彩陶仍以黑彩为主,红彩和白彩较少。常见弧形三角纹、回旋勾连纹、花瓣纹等几何形图案。线条柔美流畅,图案华丽精巧。

仰韶文化晚期,彩陶数量大幅下降,但图案繁多,技法更为成熟。黑彩居多,间有红彩。新出现器物内壁绘彩的做法。其风格尤其是漩涡纹的出现,对稍后的马家窑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激流涌荡

马家窑文化大体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早期的马家窑类型,又称“马家窑期”,距今约5000—470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但扩展到罐、豆、瓮等器类。

陶彩以黑色为基调,时与白彩共用,形成浓墨重彩的风格。通体彩绘的陶器增多,内彩发达。

盛行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还有蛙、鸟等象生纹样。旋转翻滚的涡流,似乎在表达人们对黄河母亲深厚的情感。

红黑彩与锯齿纹

马家窑文化中期称为“半山类型”,又称“半山期”,距今约4700—4300年。彩陶数量庞大,约占该时期陶器的60%以上,彩陶艺术也发展到了巅峰阶段。

随着农业的发展,壶、瓮等大型储藏器成为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型。陶彩多装饰在大型壶、瓮的肩腹部,彩陶纹饰更愈加精美,色彩愈加绚丽。

常见纹饰有漩涡纹、锯齿纹、菱格纹、网格纹等。精品彩陶器型大多匀称圆润,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条带镶嵌构成各种连续的漩涡纹。

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都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圆形天地

马家窑文化晚期称为“马厂类型”,又称“马厂期”,距今约4300—4000年。一些大墓随葬品中彩陶数量激增,表明彩陶已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黑红两彩逐渐被单一黑彩所取代,纹饰渐渐变得粗犷而松散,图案渐趋纷杂而抽象,精美程度已不如前,彩陶开始出现衰退迹象。

但器型种类增多,盛行红色陶衣,出现了单耳筒状杯等特色彩陶。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网格纹、回形纹、折带纹成为马厂期彩陶的主要纹样。

四大圆圈纹以内填纹饰丰富多彩著称,延续了半山期富丽华贵的风格。回形纹、折带纹则对青铜时代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余音绵绵

距今4000年前后,甘肃地区步入到青铜时代。同时期我国其他地区的彩陶已基本消亡,而甘肃境内的彩陶依然独具魅力,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地域文化。

由于此时甘肃地区气候已日趋干燥,这些文化阶段,居民的生活方式或半农平牧,或以畜牧为主。彩陶上则表现为陶器的小型化,以及带耳陶器大量增加。

象生性纹饰也由水纹和水族动物纹转换为以草原戈壁地区常见的陆生动物纹为主。它们特征鲜明、风采各异,进一步丰富了甘肃彩陶的内涵。

(文中部分图片由国家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 岳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