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重见晴天”靠谱吗?

2019-12-06 17:53:0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志伟

科技日报记者 刘志伟

长江中下游在受强冷空气影响与一段降水后,12月1-2日的夜间到凌晨先后转晴,地处江汉平原的湖北省首府的武汉、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上海市与江苏、浙江、安徽首府南京、杭州、合肥等市,最低气温2-4日都在零下1-4左右,出现了今年初霜冻。

由于从阴雨(局部短时降雪)转晴并已持续5天,人们都兴致地亮出了“霜重见晴天”的天气谚语。“这条谚语靠谱吗?”12月6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专家黄智敏。

在直播油菜纷繁交错的叶片上司空见惯的霜

黄智敏说:靠谱!当然也许有一些人并不清楚,这种霜多指辐射霜,它一般都出现在冷暖空气交锋产生降水之后,高空已转受西北干冷气流,相应地面转受北方南移的冷高压控制的地区,因气流辐散下沉,在云层消散碧空无云的夜间,冷平流与地面辐射冷却的共同作用下才会产生霜,因为霜的存在且霜越浓重,便直观的告诉了可维持晴好天气的天气形势。

在油菜宽的叶片上除了见惯的霜还散布着“冻露”

然而,还有鲜为人知的现象是,我们在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市,摄了几张霜的照片,可以看到除了司空见惯的不透明白色晶体状的霜外,还有悬吊(滞留)在油菜、小麦叶片上、仿佛近乎圆球透明的小冰珠。形成的原因是,前者是由于近地面气温或近地面叶片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后,空气中的水汽便由气态直接凝华成霜;而后者是,温度尚在零度以上时,水汽已部分达到饱和先行凝结成露,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后便冻结成“冻露”。自然界就是这般奥妙!

在小麦修长的叶片上除了司空见惯的霜也有悬吊“冻露”

“在此,请恕我赘语,气象这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亲和性’”。发生悬吊在作物叶片上的“冻露”,难道就仅仅是一种植物受霜的冻害吗?会否存在着植物自身的“生命守护”呢?

黄智敏说:这是因为,作为有生命的植物,通常靠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成干物质,用呼吸作用利用有机物进行能量转化,用蒸腾作用吸收水分、养分、排水……,那么未来诸如对植物的“仿生”,会不会衍生出新的“生物智能”?

责任编辑: 岳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