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在19日举行的“国家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院士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呼吁,对于政府制定的各项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有关部门要建立落实结果追踪和复查机制;政策落实到位,不打折,不空转,建立切实的保障力,增强企业对于政策的获得感,加快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虽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仍然面临产业集中度低、污染治理任务重、商业模式创新不足、资金短缺、科技创新动力不强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理、党委副书记余红辉表示,生态修复类项目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和回报机制,治理资金缺口大。随着污染防治进入攻坚阶段,具有成熟治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项目已基本实施,剩余的大多数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相对较低,多是公益性特征突出的生态修复类项目。而地方财政投入缺口较大,进一步加大了环境治理难度。
“新技术进入到产业端,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推动,效率是比较低的。”余红辉建议,应大力推进专业化整合,强化源头减量和全过程监控,从根本上解决普遍存在的重末端治理、轻源头控制的现象,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此外,还要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壮大绿色金融,统筹推进重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在节能环保产业上,国有企业虽然占据主力军优势,民营企业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具有更强烈的市场敏锐度和敢于承担投资风险的魄力,同时也面临极大的企业发展风险。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军洋认为,企业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资金、市场风波等问题和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实质上是企业家的信心问题。支撑一个企业的发展,信心是第一位的,没有信心,外部环境如何改善都难以解决问题。而如果信心存在,所有困难都是暂时的。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给了企业家坚定发展的信心,报告明确指明,要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明确指出,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坚决治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对监管者也要强监管、立规矩,决不允许搞选择性执法、任性执法,决不允许刁难企业。
李军洋指出,“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是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重要抓手。但是在节能环保市场中,还面临着行业管理不规范,以及政策落实执行上不规范;国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在现实中,一些出发点很好的政策,在传导、落地过程中,仍有跑偏,走调,失去了“初心”,特别是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急停、急转的现象,对于产业持续性发展,以及企业的影响,尤其巨大;虽然客观存在要加大力度改善不足的地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大,目前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的需要,已经促成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一种刚需,坚持产业技术创新,走向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也是一定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