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0日,科技部根在基层调研团来到广西环江,调研广西地区典型峰丛洼地区域的石漠化治理。
图为根在基层调研团在环江入户调研
石漠化就是石头的荒漠化。在广西等地,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从而呈现出石漠化现象。
图为典型的石漠化场景
从九五开始,国家科技部对石漠化专门立项攻关,从两个科技支撑计划到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个专项的支持,广西石漠化面积由3.21万平方千米下降到1.5万平方千米,生态恢复后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正在显现绿水青山的美貌。
图为目前治理过程中古周示范区荒漠化生态修复场景
要知道,石漠化治理需要长期坚持、科技攻关。在赶往古周生态恢复示范区的路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专门带领队员爬上一个坡道,去看刚刚发现的"新型石漠化"现象:因农户返迁,致使初步恢复生态的地区再次复发石漠化。而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开发活动,以及喀斯特地区生态的脆弱性。
图为王克林为调研团成员解释喀斯特地貌的生态脆弱性
人类要生存,就需要获取自然资源。当资源的供给满足不了人类活动,生态变得超负荷,退化自然出现。尤其是面对低产农业和低效农业,当地百姓的目标也只是维持温饱。在环江的下乡路上,一处石头裸漏的区域也是大面积种植玉米的地块,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石漠化治理专项组专门留存的一处未治理的现实样本。它的作用和目的在于让老百姓亲自对比、认可治理方式,使示范应用工程真正具有科技支撑,更是为了运用科学手段为石漠化地区找到既能恢复生态还能提高百姓经济水平的发展道路。
图为因种植玉米而导致石漠化加剧的地区
目前,在广西峰丛洼地典型的环江,由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管理的关于石漠化治理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在执行,也因地制宜应用而生多种治理模式。有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环江县红心柚科技示范园和沙糖橘科技示范园,一同发展特色林果经济;有与地方农村合作社合作开发地区知名的农产品和资源产品,共同做喀斯特生态衍生产业培育。
这些新型模式的经济效果也在当地原著百姓身上得到体现。入户调查期间,两位耄耋老人告诉调研团,如今当地政府管理的越来越好,家中两头牛已是固定经济来源,外出打工的子女也在县城安了家,他们的生活开始有起色,希望能越来越好。
图为调研团到贫困农户家进行调研走访
当驱车两个小时到达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时,调研团成员分分感概,当石漠化治理能够回到自然保护区的状态,真正的绿水青山才能真正的实现。
中国科技网8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