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亩荒滩变良田!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又放大招了
来源: 综合新华网、科普中国等
编辑: 冷媚
2021-01-15 10:38:41
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片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15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宣布,目前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拟用8-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袁隆平海水稻口感更劲道!启动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营

“力争2021年推广示范100万亩,早日实现亿亩盐碱地‘荒滩变良田’的目标。”1月15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以国际海水稻论坛主席、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的身份,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致辞时再次提到了“十百千工程”。

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袁隆平院士2020年牵头启动海水稻“十百千工程”,该工程计划在全国推广海水稻10万亩、在国内外开展盐碱地改造100万亩、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用8-10年时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详情


什么是海水稻?是种在海里的水稻品种吗?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分布着大量盐碱土地,一直无法用于农业生产。而海水稻在这里扎下了根。从字面意思上看,人们很容易把海水稻理解成种在海里的水稻品种,其实不然,所谓海水稻,只是耐盐碱水稻的一种形象化称呼。

海水稻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盐度不低于1%的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每亩200至300公斤的水稻品种。>>详情

拓宽粮食生产空间,在现有耕地外要面积

拓宽粮食生产的战略空间另一层含义在于,在现有的18亿亩耕地外要面积。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比如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其中约2亿亩具备种植海水稻的条件,是国家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按照规划,2020年全国“海水稻”的推广面积扩大至10万亩。袁隆平说,2021年准备发展到100万亩。

有业内专家认为,将杂交“海水稻”研究作为未来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而且能解决越南、孟加拉国家等国海水入侵造成稻谷失收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两张王牌,一张王牌是超优千号(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还有一张王牌,就是第三代杂交稻。”袁隆平说,他现在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这两张王牌发展到一亿亩,按照每亩增产最低100公斤来算,可以增产100亿公斤。另一个目标是,“海水稻”发展到一亿亩,按照每亩增产300公斤算,可以增产300亿公斤粮食。>>详情

定位再造亿亩良田,去年海水稻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正力图利用数亿亩的盐碱地发展“海水稻”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不久的将来,那些之前看起来“用处不大”的盐碱地或将成为“再造良田”。

挖掘盐碱地的潜能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国家统计局12月上旬发布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为13390亿斤,比2019年增加113亿斤。与此同时,耕地“非粮化”趋势也日益明显。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强调充分认识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艾智勇表示,截至目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三亚崖州总部科研基地共取得三个方面的成果,一是耐盐先锋品种“超优千号”15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508.4公斤;二是从94个供试品种中鉴定筛选出6个耐盐苗头品种;三是全生育期规模化耐盐鉴定技术体系取得初步成功,并通过专家现场评议。>>详情

去年10万亩海水稻10地产量测评平均亩产超千斤

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这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青岛海水稻团队迎来了青岛、潍坊、温州三地测产收割。至此,布局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山东、黑龙江、浙江等省份种植的10万亩海水稻全部完成产量测评。

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测评小组在三地分别进行海水稻产量测评,最终专家的测产结果为:青岛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542.5公斤,超优千号亩产为739.7公斤;潍坊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水稻亩产为625.3公斤;温州瑞安基地编号yc-2002的耐盐碱水稻亩产为320.78公斤。>>详情

连续3年,袁隆平团队沙漠边培育海水稻测产稳定

对于海水稻技术攻关,袁隆平曾公开表示,目前杂交水稻产量已达到每公顷18吨,下一个目标是攻关俗称“海水稻”的耐盐碱水稻,预期海水稻亩产达到300公斤。

水稻品种选育专家、湖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周清明教授表示,根据三年对试验基地测产的结果显示,每年产量都稳定在500公斤以上,虽然是试验田,但依然超出设想预期。>>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