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冬奥,走进冬奥黑科技
来源: 新华网、央视网、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
编辑: 范琪
2021-11-12 13:39:04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和冬残奥会,历届奥运会都是最新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场景,让我们一起近距离了解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蕴藏了哪些黑科技。


图片来源:北京冬奥组委

多维度观赛体验和VR直播技术亮相

60个采用5G+8K技术的相机呈180度吊装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竞赛馆内环形屏下方,对比赛进行全面拍摄。观赛人员只需扫描二维码,下载相关App,便可体验180度自由视角观赛,实时观看比赛的精彩瞬间。有了这项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VR头盔和电视大屏实现自由视角和VR直播观看,突破了传统固定视角和被动式观赛,实现用户自主交互式观赛体验。

据悉,该项目首次通过三维重建和渲染技术,实现了用户交互式、连续自由视点视频生成与传输,让观众不仅看得更清晰,还能看得更真实,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比赛的激烈。>>详情


图片来源:新华社

超低能的耗“冰菱花”

“冰菱花”馆内设置60×30米和60×26米两种尺寸的可转换冰场,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冰,不仅节能,对环境也不会造成破坏。


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悉,除了在外形效果上很炫很酷之外,“冰菱花”把超低能耗的理论和技术融入了设计和建造的过程当中,更有利于场馆在冬奥会赛后的利用。例如,场馆的制冰系统一般会有残存的热能和冷能丢失,在超低能耗的设计理念下,这样的残存热能和冷能可以再吸收再利用。>>详情

“冰丝带”

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场馆

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本届赛事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与“鸟巢”、“水立方”共同组成“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冰丝带”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场馆,将承担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产生14块金牌,是冬奥会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单个场馆。>>详情


图片来源:新华社

“冰丝带”

平原上"最快的冰"

为了打造“最快的冰”,来自加拿大的制冰师马克·麦瑟来到了中国。年届花甲的他,拥有40多年的制冰经验,参与过5届冬奥会速滑场馆的制冰工作。

虽然经验丰富,但采用新技术制冰,对马克来说同样是个挑战。

除了外籍专家,多名中国制冰师也加入了马克的团队。与马克的合作,让他们获益匪浅。制冰师何小龙还记得,在冰面上水时,马克要求必须在45分钟内完成一圈,这样能够让冰面更平整。

国内外制冰师的协同配合,让中国制冰师迅速成长。今年4月“冰丝带”第二次制冰时,中方制冰师团队历时7天,独立完成了场馆训练道和多功能场芯的制冰工作。>>详情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飞天”

世界首例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

首钢滑雪大跳台赛道结构总长164米,赛道宽度由上至下10米到30米不等,造型最高点为60米,其中运动员出发区高度为48米。赛道主要分为助滑区、起跳台、着陆坡和终点区域四个部分。大跳台主体结构为钢构架,用钢约4100吨,均采用首钢自产钢材,其中裁判塔结构上首次应用了首钢自主研发的耐火耐候钢及成套技术,所用钢板及配套焊材、螺栓具有较强的耐火性能、耐候性能及抗腐蚀性能。>>详情

让我们了解一下冬奥其他方面的科技↓↓↓


技术官员形象照 北京冬奥组委提供

冬奥之服装篇

由于冬季运动特殊气候条件的需求,制服既要抵御严寒、防风保暖,又要透气透湿、轻便舒适,但防风和透气、保暖和轻便在客观上互相矛盾。“为此,冬奥制服装备研发设计团队在材料使用上通过科学的材料选择和穿搭组合来达到一种平衡,最大程度满足所有场景下的需求。

制服填充絮料选择拥有国内专利技术的多层结构新型保暖絮片,并根据冬奥的使用环境进行针对性改良,满足寒冷环境的保暖需求。同时,制服装备中,保暖靴使用的防水膜,100%防水、防风雪,透气,可回收;鞋底使用湿冰止滑材料,湿冰防滑颗粒辅以冰爪底纹设计,具有优秀的冰面防滑性能和抓地能力。>>详情


图片来源:央视网

冬奥之医疗篇

由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之一“冬奥会智慧医疗保障关键技术”项目,针对冬奥北京市区、延庆、张家口赛区一体化医疗保障需求,研究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技术以及研究覆盖3个赛区的智能医疗机器人、机械手等智能医疗器械的远程手术操作系统等,为创新应急医学保障新模式提供了可能,也为实现“科技冬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据悉,本次手术跨越京张两地,彰显“5G+手术机器人”远程应用给神经外科以及患者带来的便利提升,对降低神经外科患者就医成本、助力优质医疗资源赋能基层具有重要意义,也充分展示此次“科技冬奥”健康保障机制的准备工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