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丨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来源: 综合人民网、科技日报、央视、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冷媚
2023-03-23 12:12:48
今年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又恰逢国际气象组织(IMO,世界气象组织前身)成立150周年。

生机勃勃的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文明,离不开适宜的天气、气候和水资源。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旨在呼吁全社会增进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系统的了解,通过与天气、气候、水相关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沟通,促使全球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共同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详情


22日,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第二小学学生在温岭市气象科普馆参观学习。新华社发(江文辉 摄)

地球气候系统向全人类发出的“红色警报”

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指出,全球温升的增加将会带来危害的升级。更严重的热浪、更强烈的降雨和其他极端天气进一步增加了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联合国秘书长大声疾呼,这是地球气候系统向全人类发出的“红色警报”。

“全球几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IPCC主席李会晟说,“过去十年里,在高度脆弱的地区,洪水、干旱和风暴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低脆弱地区高出15倍。”

毋庸置疑,地球气候一直在发生变化,而人类活动更是加剧了这种变化。有数据显示,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1901—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20米,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中任何一个世纪都快,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410ppm,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其中约1.07℃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详情

22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国家气象观测站,龙山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孩子在了解人工增雨设备。新华社发(吴拯 摄)

直面挑战,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已从大气圈扩展到海洋、冰冻圈和陆地生物圈,全球正经历着以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水资源短缺等问题。2022年,全球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频发,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应对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成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关键领域。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长期以来都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坚持采取切实有力行动,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贡献,世界瞩目。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新征程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详情

一组数据看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展

2022年,中国气象局全球天气数值预报模式的“中国芯”更加强大,最高可用预报天数达8.5天,全球空间分辨率从25公里提高到12.5公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国雷达监测覆盖率提升3.3%,西部地区监测覆盖率提升6.5%,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在全国推广运行。

2022年我国极轨、静止卫星组网运行观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世界唯一同时运行上午星、下午星、黎明星的国家。极轨卫星每6小时提供一次全球观测资料;第二代静止卫星完成规定区域扫描所用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5,扫描精度提高1倍。

亚太7号通信卫星启用,升级后覆盖国家由21个增至65个,覆盖范围从亚太地区扩展到非洲、欧洲以及中东大部分地区,服务精细化程度、传输稳定程度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内、国际用户水平进一步提高。

另外,我国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42分钟,建成以雷达、卫星资料为主的新一代短临监测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和实时报警。>>详情

面向未来,公众可以做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叶谦表示,英国一家游戏开发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游戏《世界的命运》,让每个玩家参与到拯救世界的行动中。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选择担任某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他的任务是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寻求气候变暖、自然资源以及人口增长等引发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在发展畜牧业时,不但要考虑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还要加强低碳、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寻找可以抵消温室气体较高排放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怎么吃肉,吃什么肉,通过什么途径吃肉,都是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在尽量不使地球环境恶化的前提下,好好吃肉。

图为叶谦开展“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地球 同一个健康”的讲座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指出,作为当下和未来多年社会进步的主力人群,青年的科学素质、科技能力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反映着他们看待世界和自然的态度。如果他们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投入到气候治理与气候变化适应中,可以为更健康、低碳的决策做出重要且积极的直接贡献。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弥合排放差距的先决条件。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各项活动中,青年人要不断创新应对方式,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度,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首先是减量,例如减少食物浪费、节水节电等;其次是提升能效,比如选用节能家电和节能建筑;最后是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转变,比如从开私家车出行转为使用公共交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