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地震预警
来源: 综合科技日报、中国地震局、中新网、科普中国等
编辑: 孙莹
2022-06-02 11:09:35
6月1日17时00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17时03分,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发生4.5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建设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这两次地震。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在芦山6.1级地震发生时第4秒发出预警,这是怎么做到的?

三分钟看懂地震预警↑↑↑

什么是地震预警?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前者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小,后者传播速度慢、破坏力大。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两者的时间差发出警报。离震源较近的地震观测仪器接收到地震纵波后,实时并持续估计地震参数及其影响,并向地震横波尚未到达的可能受灾区域,提前数秒至几十秒发出警报信息。收到信息后,社会公众可以就地紧急避险,以保护生命安全,相关行业也可以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防范次生灾害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来源:科技日报)

地震发生后进行预警 成都高新减灾所供图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一回事吗?

追根溯源,“地震预警”这个名词中的“预”字往往使人们认为是指在地震没发生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发出的警报,这是因为在汉字里“预”字有预先之意,所以很多人常常会把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相混淆。地震预报是指地震发生之前发出的预测。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地震是发生在地壳的内部,人类现在还无法动态观测和探测到地球深部的环境变化和地震发生的过程,因此目前还无法科学验证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预警”是从英文“Earthquake Early Warning”翻译过来的。准确的中文应译为“地震报警或地震警报”,而不应译为“地震预警”。地震预警容易和地震预报混淆起来。在日本称“地震预警”为“地震紧急速报”,美国在加州新建立的地震预警试验系统就称为“Shake Alert”系统,即震动警报。在中国尽管一再呼吁不要再用“预警”这个词,但是约定俗成,改起来也不容易。所以目前所说的地震预警,就是地震警报!(来源:科普中国网)

地震预警如何实现?

地震预警系统为实时、全自动、高时效,且24小时连续运行处理的技术系统,其实现和减灾效果的发挥需要高密度的地震观测台网、低时延的通信网络、高可靠的自动化处理系统、多渠道的紧急信息发布系统和有效的紧急避险及紧急处置措施。其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来源:中国地震局)

地震预警系统组成

地震预警是否存在盲区?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孙丽博士表示,地震预警的先天短板,就是存在无法实现的预警盲区,只能在特定条件和特定区域内起到减灾作用。

“地震预警盲区就是在地震预警信息发送到感知人群时,破坏性地震波已经到达感知人群所处位置且已造成建筑物破坏。最令人遗憾的是,地震预警的盲区往往就是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亦即极震区。”

由于地震波的衰减性,地震的破坏烈度由震中向外围按一定规律衰减,烈度最高区域称为极震区,低于极震区烈度又高于破坏性起始烈度的区域,称为地震预警有效区域。地震发生后,预警有效区域的范围会明显大于预警盲区,因此,进行地震预警意义十分重要。(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国的地震预警做到哪一步了?

针对地震预警存在预警盲区、可能误报漏报等技术局限性这些难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采用了各种先进技术,将在全国建成由1987个基准站、3269个基本站以及10349个一般站组成、平均台间距约为50千米(重点预警区12千米)的地震观测网络,并配置1个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1个国家备份中心、1个国家技术支持与保障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市级发布中心以及3360个服务终端。中国地震预警网现由国家地震预警网和社会预警网组成。目前,项目已经在京津冀、四川、云南和福建地区实现示范运行。

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表示,中国地震预警网的下一步建设目标,要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以及拉萨周边地区等5个平均台间距约为12千米的预警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预计将于2022年底全部完成。建成后,中国地震预警网将是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服务人群最广的预警网,也是全方位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天罗地网”。(来源:科技日报)

电视地震预警画面。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