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开幕式现场。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摄
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中华文明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智慧。”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认为,今天,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唯有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才能使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人类。
图为尼山对话会场外。科技日报记者 王晓夏 摄
“人工智能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说,我们愿与各方一道加强对话合作,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可行范式,携手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文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让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世界。
让人工智能守住“技术向善”底线
当下,人工智能在数据、技术、管理、道德等方面的风险也凸显出来,“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6月26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上,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做主论坛发言。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坚持技术发展和安全可控的双轮驱动,才能够行稳致远。”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发言时表示,“如果我们安全负责任地驾驭AI的发展之路,大模型就会重塑数字世界,人工智能就可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繁荣,提高全人类的福祉。”
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勇看来,只有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开展积极且具有前瞻性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关于数字产权、数字交易、数据资产交易,以及数据资产使用等多方面的规则构建,才能使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能为社会带来新亮点和新进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规避在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方案”正在深入千行百业
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议题,与会专家达成共识——“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场景应用已经遍地开花。”而作为拥有人工智能完整产业体系的国家,“中国方案”正出现在国内各地、深入各行各业。
在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技术许可业务中国区总经理钱堃看来,当下,生成式AI的发展热潮,意味着用户将向探索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数字世界迈出了重要一步。借助生成式AI,电力部门可以创建极端负荷场景,并预测电力需求以及特殊情况下潜在的电脑故障,从而更好地管理资源,避免电力中断。钱堃预测,到2025年,在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扩展现实、汽车和物联网细分市场上,AI的应用率将从2018年的不到10%增长至100%。而这一趋势将为AI赋能千行百业带来机遇。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表示,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达到5080亿元,同比增长18%。人工智能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成为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新动能。在他看来,AI能不能赋能千行百业,需要有一定的路径,这条路径要从企业真实存在的问题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不至于“脱实向虚”。“要抓住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训练模型,在训练模型的时候要搜集行业的高质量数据,然后建立平台,要立标准,要保安全。”龚克说道。
能理解人类语言,不能取代人类
“就在几个月前,2023年初,大语言模型ChatGPT的出现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我们已经突破了语言理解的壁垒,通用人工智能达到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领域,这是多么令人惊讶的进展,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人工智能促进协会原主席、康奈尔大学教授巴特·塞尔曼表示,GPT-4实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第一种形式,引入了一种新的实体,将不可避免地改变许多现有的社会结构和机制,人类需要重新思考人工智能将带来的影响。
塞尔曼教授提到的GPT-4,是OpenAI为聊天机器人ChatGPT发布的语言模型。
“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必须认清其会带来许多社会和伦理方面的挑战。”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秘书长穆罕默德·本·阿莫表示,人类智慧创造了人工智能,目的是让生活更轻松,帮助而不是取代人类。智能可以是人工的,但智慧状态始终是人类的专属特权。
以人为本、系统工程、保持智慧、赋能人类,伏羲智库创始人、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用这四个关键词,勾勒出他对人工智能未来走向的判断。“AI向上、科技向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人为本,综合施策。人工智能最终是为人类服务,需要用人类智慧来管理和使用这项技术,把人类从繁杂和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充分发挥创新性和创造力。”他说。
6月26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上,与会嘉宾在体验AI人工智能超声筛查机器人诊断服务。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