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取得七大研究成果
来源: 科技日报 新华社 央视新闻 光明日报等
编辑: 何沛苁
2022-07-13 14:12:10
记者从12日召开的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获悉,我国今年4月开启“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从大气、水、生态、地表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目前该科考活动已取得7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聚焦珠峰地区,取得七大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珠峰科考总指挥姚檀栋表示,本次考察首次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协同考察研究珠峰地区六大圈层的垂直变化特征和相互作用机理,揭秘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区环境变化规律、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实现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突破。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会场,姚檀栋院士做主旨报告。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摄

目前,考察队已取得七大研究成果:在揭示珠峰地区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影响方面,监测并发现了珠峰地区风速的垂直分布规律;在巅峰海拔的强烈升温方面,监测发现了珠峰地区4000~8000米海拔高度的温度变化规律和特征;在巅峰海拔的冰雪融化方面,考察队采用剖面测量方式,沿裸露基岩处开始测量,逐步测量到珠峰冰雪顶部,该方法获得了高质量的冰雪厚度渐变剖面,相比过去顶部单点测方法,数据更容易进行解读;在珠峰地区水汽和温室气体科考方面,考察队利用“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观测平台等各类高新技术平台,实现了地表至海拔9050米高空水汽稳定同位素、黑碳、粉尘、甲烷、二氧化碳和风温湿压同时实时观测……>>详情

先进科研设备“巅峰使命”显身手

冰川雷达测厚仪、3D激光扫描仪、无人机航拍、极高海拔气象站、微波辐射计……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中“大显身手”,助力科研工作者在极高海拔实现新突破、创造新纪录。


科考人员运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受访者供图)

“此次珠峰科考是从顶峰、天上、冰面、冰下开展的一次全面的冰川‘体检’,应用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珠峰地区的冰川和环境保护具有创新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说。

为了精准获取珠峰冰川表面形貌,康世昌和他的科研团队携带专业无人机和3D激光扫描仪,对海拔5200米至6500米之间的冰川进行高分辨率扫描,累计扫描面积达22平方公里,创造了东、中、西绒布冰川高分辨率扫描面积纪录。


科考人员运用3D激光扫描仪进行工作。(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拖着冰川雷达测厚仪,在东绒布冰川表面沿着“Z”字形轨迹,向下发送探测波获取厚度数据。>>详情

我国珠峰地区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初步建成

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第一梯队12名队员5月4日成功登顶,在珠峰8830米架设了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这也意味着中国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初步建成。>>详情

自去年至今,我国在海拔5200米至883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建成运行8套自动气象观测站。这些气象站呈阶梯分布,海拔高度分别为5200米、5400米、5800米、6500米、7028米、7790米、8300米和8830米。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表示,这些呈阶梯分布、密集建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可精准实测珠峰北坡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太阳辐射等数据,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山地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还有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的监测等。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对以前初步的科研成果,比如观测数值等进行矫正。>>详情

珠峰峰顶冰雪样品比想象中更湿润

冰芯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的密码。科考队员在珠峰6500米东绒布冰川钻取透底冰芯时发现,冰川底部的温度是零下8摄氏度,冰川表面的温度是零下4到5摄氏度,表面比底部高3摄氏度左右。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说:“这显示了东绒布冰川实际上处于一种热不平衡状态,那么对整个冰川的动力过程,它的消融过程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目前整个青藏高原实际上结合我们东绒布(冰川),包括达索普(冰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种整个冰川上部温度普遍升高的这种现象。原来是冷冰川现在变成了温冰川了。”


在位于拉萨的青藏高原冰芯库里,专家们对珠峰采集的冰雪样品展开测量分析,发现峰顶冰雪样比想象中更湿润。>>详情

最高纪录9050米!浮空艇获得珍贵珠峰大气数据

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成功完成10次升空大气科学观测,最高升空至9050米,超过珠峰,创造了浮空艇原位大气科学观测海拔最高的世界纪录。


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浮空艇综合观测科考分队队长高晶介绍,浮空艇10次升空中有两次观测高度超过了9000米,有六次超过了8000米,超乎预期完成了观测任务。科考队首次在珠峰地区获得了地表至对流层上部的多项高空大气变化珍贵数据,包括水汽稳定同位素、黑碳浓度、粉尘含量、甲烷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风温湿压等气象参数,为揭示西风传输影响下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研究亚洲水塔的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提供新的认识。>>详情

大气臭氧垂直探空实验探究臭氧分布

5月6日,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完成了珠峰地区大气臭氧垂直探空实验,实验共放飞了十次探空气球,最高一次气球飞升至距离珠峰大本营地面39.1公里的空中。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说:“在平流层的臭氧,它把太阳的紫外线给屏蔽下来,所以我们就有个臭氧的保护层,所以它是好的臭氧。但是到地面以后,臭氧就很活泼,它会进入我们的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现在我们通过臭氧探空,可以知道臭氧在地面到高空之间的一个分布。对我们的健康,对我们的大气有很重要的影响。”>>详情

15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植物化石被发现

来自中科院的古植物科考队在珠峰附近海拔5800米的区域,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的植物化石。这些1500万年前的叶子,分别为高山栎叶片和木贼地下块茎化石,而现今这些植物不可能分布在那样的高海拔地区,这对于认识珠峰地区的抬升历史和植物多样性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说:“我们此次科考继续关注珠峰地区新生代的植物多样性演化与环境变化历史,科考队员们实地勘测了珠峰五条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剖面,并采集到大量植物化石、孢粉和岩石样品。”>>详情

新闻多一点|为什么要珠峰科考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珠穆朗玛所在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了解巍巍珠峰,感知青藏高原,无疑对世界气候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科考队员展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旗帜。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5年前,为揭示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壬寅春夏之交,“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启动,锚定青藏高原的“地标”。中国人再一次向地球之巅发起“冲顶”。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表示,“哪里有未知之谜,科学家就向哪里进发。”


日照珠穆朗玛峰(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邬光剑说:“这里的冰川如何变化、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冰芯记录研究中遗留的一些问题,都需要回答。”

从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在珠峰地区开展了6次大型综合科考。>>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