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18年来上千位科技特派员秉持“致富浙农”、服务“三农”的理念,共同写就的叙事诗。
2002年底,浙江省有361个乡镇近400万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是脱贫症结所在。
2003年,浙江省首批101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该省最不发达乡镇。2015年,浙江省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全部“摘帽”。
“当年浙江省派驻的首批百名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就占了一半。”浙江省农科院科特派办公室陈国定介绍。18年来,浙江省农科院累计派出省派个人科技特派员14批共1052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116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22个、面积13.5万亩,提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200多项次,帮助创办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186家,举办“科技二传手”等各类技术培训1680多场,培训农民15.8万人。
向着高山进发:山村兴起产业带
2004年,被派驻到丽水市龙南乡后,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汉荣连续驻村100多天,考察风土人情,提炼出了“发展高山蔬菜”这一致富良方。
龙南乡海拔约800米,为求高效稳产,王汉荣明确发展重点,帮助当地引进番茄、茄子、四季豆和辣椒等新品种,龙南乡“万亩高山生态产业带”成效初显。
“新品种多是农科院的技术优势,我们还请来专家进行蔬菜设施育苗技术等种植技术讲座,并带领种植大户赴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王汉荣告诉记者,如今当地种植茄子面积约有2万亩,甜玉米3万亩,农户年均收入超万元。
在丽水松阳县四都乡,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叶胜海基于当地气候条件,发展高山优质稻米产业,2010—2020年全县累计订单生产优质稻米3000多亩。
“2018年,我们累计在松阳推广省农科院培育的‘浙粳99’‘浙粳86’达1.5万亩,促进了松阳稻米产业提质增效。”叶胜海介绍。松阳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带动了丽水龙泉、缙云、景宁以及温州瑞安等地的高山优质稻米产业发展。
培育扶贫菌菇:书写浙疆两地情
2月21日,结束春节假期后不久,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蔡为明就前往金华武义县新宅镇新宅村,了解菇农的种植情况。
“今年我从公司领了3万袋菌棒,拿回家就能出菇,打理起来省时省心。预计今年毛收入可达17万元。”与蔡为明交流时,菇农张洪有欣喜地说。
自2008年入驻浙江省重点食用菌产区武义县,蔡为明团队通过投资创办公司,建立菌棒自动化生产线,研发高效栽培技术,帮助当地菇农摆脱低效的生产模式。截至2020年,相关技术惠及武义县90%以上的菇农,累计节支增收超亿元。
“培育菌菇产业开展扶贫,在全国多地适用,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的技术项目还参与到了援疆工作中。”蔡为明说。
“2017年试种6万棒,2018年试种56万棒,2019年推广到阿克苏地区1000万棒,带动贫困户5190多户……去年年底的统计报表显示,培育菌菇产业开展扶贫工作已带动5205个贫困户,户均纯收益3900多元。”作为浙江省科技援疆“万亩亿元”工程黑木耳种植项目技术负责人,蔡为明十分欣慰,“我和团队成员准备在3月中上旬前往阿克苏地区进行技术指导,助力工程稳步有效推进。”
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有干劲
如今每逢夏末初秋,在衢州开化大溪边乡上安村,绿水青山间,不时会泛起红色的海浪——那是村里的梯田红高粱成熟了。
“上安村曾是省级重点贫困村、集体空壳村,而现在,全乡留守在家的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4600元以上。”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科技特派员吕学高介绍道,如今的大溪边乡大力发展“夏高粱冬油菜”的“粱花组合”种植新模式,高粱酒和菜籽油农特产品再配合农旅美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随之兴起。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的职责被时代赋予了更多内涵,既要巩固脱贫成果,更要为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陈国定表示。
为此,2018年以来,浙江省农科院创新服务机制,建立了8个科技特派员服务站,定期发布最新的科技成果、品种、技术和产品,尝试完善奖励机制,引导科技特派员推动驻点乡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早先的几批特派员多是提着铺盖直接住在乡镇,有的驻点乡镇离家车程在10小时以上,作为我国脱贫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十多年来,这支科技特派员队伍活力依旧,初心不改。” 陈国定笃定地说,科技特派员当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先锋队,如今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