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范敏玲
“插秧有两种方法……”五一当天,在广州市黄埔区大吉沙隆平稻香园,一群小学生正在黄埔文化·名未名研学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农耕生活,学习传统插秧技术。
在他们的身后,千亩连片的杂交水稻幼苗正在茁壮成长。“昔日著名黄埔军校,今日美丽水稻公园。”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以下简称隆平公园)在广州市黄埔区启动建设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手写下此句子。随着隆平公园的启动,昔日江心“孤岛”将升级为现代都市田园,千亩稻田育下良种,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藏粮于技”富民富业
郭伙胜是土生土长的大吉沙岛人,自考上大学离岛后,他一直在外创业。这两年来,岛上的变化,他看在眼里。
针对大吉沙岛土地撂荒闲置的问题,黄埔区把散落农户和村集体的土地集中流转起来,统一谋划,并引进外部高端资源打造隆平公园。
(在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千亩连片的杂交水稻幼苗正在茁壮成长。李剑锋摄)
2020年2月,由袁隆平院士选址、题名的隆平公园正式启动建设,一期项目大吉沙岛水稻公园水稻种植工作全面启动。隆平公园项目选址长洲岛及相邻的大吉沙等江心岛。随后,长洲岛上的隆平院士港项目也正式启动,农科“院士天团”袁隆平、谢华安、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进驻。
今年2月,黄埔区引进了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场”,计划利用大吉沙100亩水稻田,打造“无人农场”。
“黄埔区农耕用地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更加注重用科技手段,提高农耕的质量和产量。”黄埔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陶风介绍,区里正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把科技种田作为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这一项目不仅让黄埔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也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以大吉沙岛为例,原来岛上农民人均分红不到3000元,2020年,农民人均分红达到32000元左右,且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
“我每周都回岛上探望父母,父母的生活越来越好。以前除了打渔、种水果,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现在除了土地租金外,村民在家门口也有事可做,未来还会有一些旅游项目的收入。”乡亲们的生活变化吸引着郭伙胜,他回到岛上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并受邀担任大吉沙党支部副书记。
“现在岛上最缺的是人才,因此我们广发‘英雄帖’,邀请人才回岛组建农民合作社,带领农民参与产业建设,从而把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融合起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下沙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梁春玲说,目前已成立6个农民合作社。
“纳米小镇”反哺乡村建设
在黄埔区的迳下村,有一个面向未来的 “纳米小镇”。今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在这里,为区里100多所中小学校近12万师生带来了“开学第一课”。
迳下村被称为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后花园”,离黄埔区正加紧建设的中国纳米谷不远,“纳米小镇”是该村在产业规划上主动融入知识城发展大局。
“这座传统的农耕村庄已经实现了蝶变。” 迳下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黄伟辉感叹道,“通过‘纳米小镇’将国内的专家学者聚集到此开研讨会,借此机会引入企业总部,增加税收,提高村集体收入,并反哺到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上。”
如今的迳下村形成“秋夏稻谷双丰闻稻香,冬去春来花开逛花海”的网红打卡点。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超过一万名游客到访‘纳米小镇’。村民冯振忠在路边支起摊子贩售冷饮小吃,还开了一家农庄,他十分开心,“仅一个春节,家里就进账10万元左右”。2020 年迳下村村社集体经济总收入45万元,总存款 1790万元,同比增长 13.37%。
“科技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能不断带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在增进社会效益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共享发展成果。”黄伟辉说。
这正是黄埔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蓝图,通过院士下乡、科技下村将产业引进来,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