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王震鹏 马彩虹 雏文清
搬新家、住新房、电力稳、产业兴的生活正在高原深处一一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织密电力脱贫“保障网”,让贫困群众生活迈上新台阶,“十三五”以来,国网青海电力先后共投资4亿元,解决了823个村3.6万户搬迁群众用电需求。在搬迁群众入住后,及时跟进搬迁户后续发展供电服务,全方位、多渠道快速响应搬迁群众差异化用电需求,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提升了广大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长江源头,幸福生活长又长
“易地搬迁让我们有了新家园,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7月24日,长江源村83岁的藏族老支书那布又出来散步。自从易地搬迁到绿树环绕的新村后,这成了老支书每天的生活习惯。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长江源村是个生态移民村。16年前,那布和128户牧民从海拔4700米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新的村名寓意着“饮水思源、不忘党恩”。
在党和国家多项政策扶持下,村民放下牧鞭,撸起袖子搞生产,建学校,创办牛羊育肥基地和饲草料基地,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养殖业。2016年,长江源村村委会又提出新的发展规划,建民族风情园,打造藏餐、藏饰品、藏俗展示、演绎厅等特色产业一条街。
产业发展离不开充足电力供应,国网海西供电积极对接村里用电需求,新建315千伏安变压器1台,对128户村民入户线实施绝缘化改造。结合该村发展规划,将架空线路改为入地电缆,新建箱变2台730千伏安,进一步优化了用电环境。2018年7月,国网海西供电又促成了长江源村岗巴布手工作坊实施电采暖改造,成为全村清洁取暖示范点。如今,唐古拉山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等10家企事业单位用上了电采暖。
久美家园,开启美好新生活
久美家园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规模最大的小区。2018年,来自玛沁县7个乡镇21个村的716户贫困户搬迁入住这里。
为确保搬迁群众按期入住,国网果洛供电加快推进安置点电力设施配套建设,投资1108.5万元,敷设10千伏电力电缆3.42千米,安装箱式变电站6台共计容量3320千伏安,敷设低压电力电缆5.52千米,安装一户一表716户。
西夏一家是玛沁县当洛乡查雀干麻村的贫困户。在搬迁入住新居之前,夫妇二人过着游牧生活,守着五头牛过日子,没有一件家用电器,唯一的照明工具是一盏酥油灯。
2016年,西夏一家借助扶贫到户产业资金入股分红脱了贫。“日子好了,家里添置了两片太阳能发电板,白天孩子们围着手提电视看动画片。”西夏的妻子拉吉回忆说,玛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开工建设让一家人看到了新希望。
如今,西夏的新家整洁明亮,暖意融融,电视机、电冰箱、电灶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自搬迁以来,一家人已经习惯了新家城市一样的生活方式,也能够熟练地操作使用各类家用电器。“现在,我们家用上了各种电器,这样的生活以前做梦都没有想过,觉得特别幸福!”西夏的妻子拉吉说。
发展产业,扬帆起航奔小康
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成片的屋顶光伏板与晴朗的天空自成一色,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晒好刚刚采购回来的青稞,回到发酵室,翻看放在电热炕上的青稞发酵情况。“如今有了电热炕,不仅身上的炕烟味儿没了,还成了酿酒的好帮手。”吕有金乐呵呵地说道。
班彦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共有7个社。2016年11月7日,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下,该村5、6社124户484名村民从山上搬迁到新村。
如今,班彦新村村里养殖、盘绣、酩馏酒产业火了,加上每年固定的光伏扶贫收益,村里人均年收入已接近7000元。随着产业的发展,用电负荷不断攀升,国网海东供电结合新村用电需求不断改造升级电网,新村变电总容量达到800千伏安,是搬迁前的13倍。
2018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以班彦新村为示范点,实施“柴改电”项目和生活电气化升级示范工程,124户村民家里装上了电热炕。同年10月,该村光储一体化污水处理站落成通电,124户村民的旱厕集体“下岗”。与此同时,针对新村八眉猪、盘绣、青稞酒、锅盔四大产业品牌,通过采取销售专柜、直播带货等方式,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消费渠道,助力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嘎丹村的孩子在家中的小黑板上写字。王国栋 摄
青海海东班彦新村村貌。王国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