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城出发,沿328省道西进,穿过一片平原和浅山丘陵,进入莽莽太行山区。顺着蜿蜒的山路再行驶半个多小时,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映入眼帘。
被苹果树围起来的村子,是“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曾奋战20年的侯家庄乡岗底村。
一支由岗底村村民组成的苹果技术服务队从这里走了出去。这支队伍叫“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共65人,是李保国生前指导过的、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果农。
李保国离开大家5年了,但是农民兄弟们对他的缅怀从来没有淡去。5年来,李保国精神化作一座丰碑,矗立在太行山脚下,高耸在人们的心中。
1981年,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留校任教的李保国上班仅十几天就扎入太行山区,搞起山区治理。
初进太行山,他就选择了当时最穷最荒的邢台前南峪村搞起了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一个月后,李保国采取“山中造地”的办法聚集土壤和水流取得成功。前南峪的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经李保国和同事们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变身,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
李保国因势利导,引导农民栽苹果、种板栗。农民不会种,他舍得下“笨功夫”,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一家一户盯着人种……几年下来,前南峪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1996年9月,李保国毅然奔赴受灾严重的岗底村,住进了村委会里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此后,他创立了128道苹果生产工序,首次实现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如今仅靠种苹果这一项,岗底村人均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经过李保国和团队手把手地教技术,岗底村果农获得了国家果树工技能证书。
为引领太行山百姓脱贫致富,李保国又全身心投入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
他35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直至生命最后一息。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年仅58岁。
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李保国曾说,他一生最高兴的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李保国变成农民,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把农民变成他,成为懂技术、能致富的农业专家。
“我想告诉保国,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说:“如今,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对接200多个乡村开展帮扶,参与师生近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