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实习记者 于紫月
近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按计划,3名航天员即将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开启太空之旅。这意味着,继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之后,我国航天员时隔5年再赴太空。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的资料照片。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从翟志刚太空漫步到景海鹏与陈冬中期驻留,从刘旺手控交会对接到王亚平开展太空授课,截至神舟十一号任务成功完成,我国共有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完成空间科学实验、试验100多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航天员们一次次用忠诚和信念不断刷新出的中国高度。
犹记得杨利伟首次探天的惊险时刻。
“他眨眼了!他还活着!”一声因激动而颤抖的尖叫打破指挥大厅中弥漫的寂静,顿时掌声雷动。不少人忍不住站起身来,眼角通红。
2003年,杨利伟在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上升途中,身体与火箭产生共振,五脏六腑仿佛都要碎了,几乎无法承受。这样的煎熬持续了26秒,终于慢慢减轻。而在地面的指挥大厅里,实时画面一度静止。直到飞船冲破云霄,强烈的阳光让杨利伟下意识眨了下眼,被紧紧盯住屏幕的地面航天人敏锐捕捉到,才有了前文的那一幕。后经科研团队攻关,共振问题解决,以后的飞行任务中再未发生。
杨利伟后来回忆说,在这种濒临死亡的感觉面前,唯一的念头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来势汹汹的26秒,浓缩了一位英雄航天员的坚定信念,更成为了一次次铸就民族荣耀的坚实阶梯。而这样的精神,在每一位航天员身上熠熠闪光。
将时间轴拉回至23年前的1998年初,14名来自空军部队的飞行员摘下飞行徽标,换上了镶嵌着地球标志的金色航天徽标。以此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从此成为中国航天员的摇篮。
飞行员与航天员,两字之差却如同跨越天堑。角色成功转变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辛苦付出。
航天员训练科目众多且要求严苛,有的甚至会使人产生不适的生理反应,如飞行训练、前庭功能训练、超重训练等。
以前庭功能转椅训练为例,飞行员只用坚持2分钟,但对航天员,要求却提高了5倍。我国首位升空的女航天员刘洋在初次参加该项训练时就尝到了厉害。第5分钟时,突如其来的眩晕和恶心让她瞬间面色苍白、满头大汗。教员说,刚参加这项训练千万不能吐,否则身体会产生记忆,将来无法克服。为了提高自己,刘洋一有闲暇就原地打转练习,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这项考核。
离心机超重训练中,五官变形、呼吸困难、眼泪横飞、手臂抬不起来,是航天员的训练常态。一位航天员的母亲看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
如此残酷难耐的训练项目还有很多,但再苦再累也无法撼动航天员们逐梦太空的坚定意志。即便,有些航天员这辈子都没有升空的机会。
2014年3月13日,中国航天史上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国首批航天员中的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因为超过黄金飞行期,被宣布停航停训,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
在首批14名航天员中,8人梦圆太空,5人已卸甲离队,剩下一人是邓清明。作为首批航天员中一直参加训练和备战,却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唯一人,邓清明清晰记得,当时陈全紧握他的手说:“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老邓,你要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三次进入备份乘组。后两次,宣布备份命令后,他待在发射场,目送战友直上九天。
寥寥数百米,从宿舍到体训馆和模拟器大楼,这段路程,承载着邓清明的整个青春年华。弹指廿三年,从年轻小伙到温良大叔,默默等待,是一种煎熬,更是无声无悔的誓言。而这样的等待和无止境的备战状态,还会在邓清明以及其他未曾升空的航天员身上延续。
现如今,英雄们即将再次出征。3名航天员将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在轨驻留3个月。包括杨利伟在内的所有具备飞行能力的航天员也都全程参加训练,做好“备份”,时刻准备、为国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