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中国革命的“光辉起点”和“关键抉择”

2021-03-03 11:12:4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艳

科技日报记者 李艳

在湖南省浏阳市秋收起义纪念馆,坐落着一尊标志性的雕塑,雕塑上书“光辉起点”四个大字。纪念馆广场中一尊红色雕塑也让人印象深刻——雕塑中间有两只巨手,一只紧握枪杆向上,代表“枪杆子里出政权”;另一只托举着一把燃烧的火炬,代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些作品展现的,是中国革命之路探索与确立的过程,而秋收起义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平地惊雷,白色恐怖下的奋力一击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这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

时光回溯到1927年。彼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无数先烈遭到迫害,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事业正处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改组湖南省委,筹备和策划秋收起义。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会议,确定部队建制和名称,计划9月暴动。9日,5000余人的起义部队分别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出发进入湖南境内,准备合攻长沙城。

当时起义部队一路向西挺进,目标直取省城长沙。但由于反动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起义部队兵力薄弱分散等原因,进攻省会长沙的目标未能实现,秋收起义遭遇挫折。

一锤定音,中国革命的生死抉择

1927年9月19日,起义队伍退守文家市。是继续攻打长沙还是实施战略转移?前委会发生了激烈争论。

当时,退守文家市的工农革命军的人数大致1500多人,面对的却是几十倍的敌人,敌强我弱、敌大我小,再次攻打长沙,无异于以卵击石。毛泽东根据当时形势,主张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保存实力、坚持革命斗争。

在中国革命史上,文家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讲解员邱烨介绍,正是在这里,毛泽东提出: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到湘粤赣省边境去,坚持农村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明大道。中国革命的战略转折点就此出现,文家市点燃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燃烧壮大,革命人的坚守与牺牲

文家市转兵,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工农革命军,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战斗仍然在持续。

9月20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召开了1500多人的会师部队动员大会,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几经奋战,艰苦跋涉,抵达江西井冈山茨坪,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不断燃烧壮大。

在秋收起义纪念馆,寻淮洲的故事引人瞩目。这位少年将军生于湖南浏阳,15岁投笔从戎,参加秋收起义,此后追随毛泽东艰苦转战,18岁便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师长。1934年在激战中不幸负伤牺牲,时年仅22岁。

他“雪夜夺枪”的故事广为流传。党史专家马海鹰介绍,1928年1月初,秋收起义部队驻扎在遂川县城。离遂川城15公里的卢土豪家有10条枪。当时的团长张子清安排有“小参谋”之称的寻淮洲带领20人去把枪弄过来。寻淮洲认为人去多了容易暴露,危险大,不如他一个人去,目标小。获张子清同意后,寻淮洲冒着大雪,深夜摸进卢的房间,用枪对准卢土豪,低声命令:“别动!我是工农革命军,要借你的10支枪用用。按我说的把枪收拢来送出村去,可保你平安。”卢土豪见寻淮洲是个瘦小的“孩子”,三番五次耍花招,寻淮洲严厉地说:“你再不老实,我就开枪。枪一响,外面埋伏的3个排的战士冲进来,到时候你人枪两空。”卢土豪无可奈何,只得把枪送出村外。天亮时,寻淮洲踏着茫茫白雪,将10条枪交到了团部,战友们都说他“小参谋”成了“大英雄”。

“起点”,是秋收起义最好的写照。回望“起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与坚守从未改变。

责任编辑: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