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 耘
首次自主研发系列经导管人工瓣膜,填补我国在心脏瓣膜病治疗领域的空白;首次实现国产嵌入式CPU10亿颗以上大规模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解析新冠病毒细胞受体空间结构……6月15日,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批“首创性”成果荣膺诸多奖项,展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浙江力量。
百年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正式成立。回首百年光辉路,创新激荡钱江潮。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浙江坚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曾经的资源小省已跃升为科技强省:从1996年首创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到在全国率先建成网上技术市场并向3.0版迭代;从启动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到建成六大省实验室;从多个区县探索“星期天工程师”制度,到如今全省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浙江省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32%提高到2.8%,高新技术企业从6437家增加到22176家,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五位、省区第三位,创新型省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了“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强省”战略目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被摆在重要位置。
“浙江正在大力推进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和数字化改革,这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动力。”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表示,浙江将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推动社会结构、制度规则的系统重塑,高效协同、联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共同富裕。
杭州市高新区(滨江)物联网小镇。浙江省科技厅供图
突破体制壁垒,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对我们寄出的样品进行检测评估后,荷兰帝斯曼(DSM)发现质量和成本全面优于他们的产品,随即来信说愿意洽谈合作事项。”谈起自己参与的、与国际巨头合作转化25-OH维生素D3科技成果的趣事,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金灿教授倍感自豪。
他介绍,2006年至2019年,他的科研成果以专有技术作价700万元,自己与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该产品未来5年全球市场占有率预计可达到40%以上,年销售额超10亿元。”金灿说。
早在1999年,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颁布《浙江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若干规定》,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办企业,转化职务成果。2017年,《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经修订后,对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比例下限从上位法的50%提高到70%,并且首次明确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奖励制度。
“改革开放至今,浙江围绕科技管理、收益分配激励、产业与民生、成果交易市场化科技推进等六大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在2002年成立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开创了当时国内技术交易的先河,迄今累计完成技术交易272073项,金额647.11亿元。
浙江省通过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使得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得以造福民生。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总书记强调,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9年6月,浙江省科技厅出台《省科技厅为基层减负的八条举措》,将处理信息变更申请等事项的时间定为不超过5个工作日。缩减材料填报、下放科研人员具体权限、推行办事预约……科研道路上的阻碍被逐步清理,科技工作者可以更心无旁骛地搞科研。
启动强劲引擎,“三大科创高地”剑指世界一流
由于历史原因,浙江省曾一度缺少大院大所,为弥补浙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一短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推动引进了浙江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开创浙江“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先河。
随着大院名校的持续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平台沿着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绍兴科创大走廊等集聚分布。其中,全省90%以上的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在 “互联网+”、生命健康与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强调,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同年11月,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确定了打造“重要窗口”的“十三项战略抓手”。其中,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位列第一项。
“作为浙江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效能的重要一环,省实验室的建设,将为浙江打造世界级科创高地提供坚实保障。”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宁波材料所、温州医科大学建设的甬江实验室、瓯江实验室不久前揭牌成立,加之运行近一年的之江、良渚、湖畔、西湖4家省实验室,6家浙江省实验室集结到位,研究领域对三大科创高地形成全覆盖。
数月前,之江实验室基于光动量效应的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完成了里程碑节点成果验收。该项目团队负责人胡慧珠教授说,立项不到2年,团队连续攻克了高真空光阱稳定悬浮等关键技术难题。该装置的最终目标是突破多种物理量测量的理论极限,确立量子传感领域的“中国精度”。
“浙江要通过省实验室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浙江将从解决“卡脖子”和进口替代问题着手,每年实施400项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其中80%以上布局到三大科创高地,同时继续谋划推进农业、海洋、航空、能源等领域的省实验室,预计到2025年建成10家省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15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促进要素融合,构建“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
从1969年由几位农民集资4000元成立人民公社农机修理厂;到改革开放初期,主动向政府申请4个大学生赴企学习的名额,并支付每人6000元的酬劳;再到如今斥巨资打造创新聚能城,建设包含国际金融科技社区、研究院等重点项目的创新平台……位于钱塘江畔的万向集团,是杭州萧山区创新求变的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萧山虽缺少本土高校院所,但城市化进程迅速、制造业基础扎实,企业家勇于拼搏、民间资本雄厚,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旺盛。聚焦科技赋能实体经济、产学研深度融合,被视为当地创新发展的方向。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将产业、学术界、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10方面因素融合,打造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同年12月, 浙江省出台“科技新政50条” ,要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十联动”创新联合体。
截至今年3月,全省共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04家,其中省级138家,有效整合分散的创新服务资源,已覆盖全省11个地市和80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传统块状经济和现代产业集群“两个全覆盖”。
“6月初,萧山正式发布了创新策源、产业造峰、主体倍增、平台聚能、人才聚变及生态蝶变六大专项行动。” 萧山区副区长倪世英介绍,当地要为此强化空间、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预计5年内将投入300亿元。
从创造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到小县大科技的县域创新“新昌模式”,通过要素融合“攥指成拳”,注重资源统筹、成果产出、融合转化和效应集成,越来越成为浙江各区域的创新逻辑。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从浙江南湖红船上启航,将革命火种撒向全国。百年沧桑,华夏儿女上下一心砥砺前行,中国梦想正照亮神州大地。浙江,再一次担起历史重任,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
“奋进‘十四五’,必须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浙江省省长郑栅洁表示,浙江要加快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率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大支撑,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浙江力量。
数说成果 浙江省
全社会R&D经费支出从2015年的1011.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840亿元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36%提升到2020年的2.8%
技术交易总额从2015年的24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475.8亿元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5年的23930家增长到2020年的69119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909.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960.5亿元
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57%提升到2020年的65%
数据来源:浙江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