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科技部:加大对冷门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

2021-07-01 02:07:4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垠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10月21日,国新办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透露,过去五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支持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

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有哪些比较突出的成果?接下来又会有哪些新的部署?

针对科技日报记者提问,王志刚坦陈,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总开关,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中间,基础研究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基础研究的能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所谓先发优势往往从基础研究开始,人们的科学发现,人们对规律的掌握,人们对科研方法和科研范式的总结和应用,这都是一个国家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也是基础所在。”他说。

王志刚表示,“十三五”期间,科技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适应国内外环境发展变化,把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研发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口,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更加注重原创导向,更加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基础研究的问题,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一体化部署和全链条实施,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制定《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实施《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王志刚解释说,其中很多都是国家层面历史上第一次发文专门加强基础研究,强调数学的重要性等。同时,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科技部等四部门印发《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围绕量子科学、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等重点领域部署了一批基础性研究项目,成功发射了“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这些都是针对量子、暗物质的科学实验卫星;在铁基超导、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异构融合类脑芯片、手性分子合成、异源杂合干细胞、石墨烯可控折叠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培育了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是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央地联动、税收杠杆等方式推动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投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9%,大大高于整个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增幅。2019年的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历史上首次达到6%。

三是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部署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了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支持建设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4000余家单位、10.1万余套大型科学仪器和80多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纳入了开放共享的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整个国家科技工作的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要改革完善项目形成机制,基础研究很重要的是能不能准确的提出和描述问题。”王志刚说,同时,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机制,建立对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为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持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