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共舞”值得期待

2016年金砖国家峰会即将于10月15日至16日在印度果阿举行,印度正逐步走入世界舆论的中心。日前,来自复旦大学、社科院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十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齐聚香山脚下的盘古智库,共议日益受到关注的印度崛起以及中印合作话题。

印度崛起引起全球关注

今年5月,身为阿里第一大股东的日本软银集团突然宣布抛售阿里股份,累计套现约8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540亿元。消息一出,坊间哗然。外界纷纷猜测,软银此举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布局有“印度版阿里巴巴”之称的Snapdeal。2014年10月,软银集团向Snapdeal投资6.27亿美元,出资比例占30%以上,从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在所谓的“资本寒冬”大背景下,软银抽身离华,转投印度,可以说为长期看好印度做出了最好注脚。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指出,印度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居全球第8位,2015年再跃升一位,达到第7,占到南亚次大陆的80%以上。世界银行对印度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持乐观态度。在全球经济陷入增长缓慢的“新平庸”时代,印度2015年GDP增幅达到7.6%,成为新兴经济体中变现最好的国家。2013年至2014年,印度服务业贡献了59%的GDP,并且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为印度提供了28.1%的就业机会。软件产业也是印度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世行统计,印度软件出口的规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数位居世界第一,其软件产业约占全球市场的20%,崛起的印度正日益吸引着全球注视的目光。

“印度制造”对“中国制造”

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项目的谢超博士说,2014年9月,印度总理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计划,主要由新设立的国家级项目组成,目的是便利投资、促进创新、加强技术开发,并建设高水准的基础设施以增加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并把以制造业为重要经济引擎的城市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型城市。“印度制造”瞄准的两大目标在于:将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现在的15%提高到25%;为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时,双方同意采取积极步骤,促进双边贸易再平衡,解决影响两国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结构不平衡问题;加强印度IT企业与中国企业的联系,促进旅游、电影、医疗保健和物流等服务产业贸易。同时中国在印度投资200亿美元,新建两个工业园区,助推“印度制造”。

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赵江林认为,客观看来,印度工业自2008年来受挫于金融危机,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比相对较低,增长幅度不明显;虽然20岁以下年轻人口达到5亿,但其中受过成熟教育训练的合格劳动力比例仍然偏低;加上基础设施落后,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领域投入严重不足且效率低下,石油电力缺乏等因素,要想通过产业政策短期内提高“印度制造”实力,甚至挑战“中国制造”在全球版图中的地位,恐怕还不现实。

中印携手可共创繁荣

国家发改委国际司原副巡视员林大建指出,21世纪显然将成为亚洲世纪,而中印两国的“龙象共舞”将成为本世纪全球经济最大的期待之一。中印发展在目标一致性上也有着高度契合,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双方加强合作,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最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具牵引力的增长引擎。

2015年莫迪访华时,中印政府签订了26份协议,涉及金额220亿美元。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落户印度,华为、中兴等已在当地深耕多年,2015年又有北汽福田、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进入印度。印度各邦在发展经济上态度高度一致,争先恐后面向中国招商引资,吸引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兴业,中国地方政府的意愿热情也很高。广东省与莫迪总理的家乡古吉拉特邦签署了《广东与古吉拉特邦关于加强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书》。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将投资目光瞄准印度。

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现实经济意义而言,“印度制造”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均有着较高相适性,印度可承接中国部分产能转移,迅速增长的印度市场也对中国企业有着很大吸引力。中印两大市场对接可以产生“1+1>2”的效果,相信中印之间的合作将为共创亚洲美好未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作出贡献。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