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一切源于一所学校的扩建。
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原为绍兴府学。2023年9月26日,稽山中学改扩建项目施工中发现大型木材,绍兴市文物考古所现场确认有战国黑陶豆、印纹硬陶、原始瓷杯等遗物,初步推断地下可能存在越国木构建筑遗存。
越国原始瓷杯
2024年2月,经浙江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该遗址进行发掘。
目前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至7月初,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7月12日,在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李龙彬介绍了目前取得的成果。
此次发现大型建筑基址5处,水井18口,灰坑23个,重要遗物850余件。经考古发掘确认,这里地下密集分布了木结构建筑基址,汉代建筑叠压越国建筑。
绍兴-战国与汉代建筑基址。
李龙彬介绍,战国时期遗存主要为越国建筑基址,位于汉代建筑基址之下。遗迹主要为方形木柱、矩形垫板、筏状地栿、木构水井等。已确认战国时期建筑基址东西长约53米,南北宽约45米。总面积约2385平方米。其他区域上部叠压汉代建筑基址。为保留汉代建筑遗存,尚未全部发掘至战国地层,越国建筑基址整体格局尚待揭露。
目前,他们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基础构筑形式:一是由方形立柱、长方形垫板及垫板下圆木组成;一是由多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的筏状基础。这些建筑方式,也反映了南方越国人为应对多雨地区地面沉降在建筑上的创新。
此外,考古团队还发现了越国木构水井。水井为木壁,直径0.82米,经美国贝塔实验室碳十四测年,其绝对年代为距今2500±30年(相当于越国范蠡建都时期)。井内填土可见越国原始瓷片,考虑到木井的重要价值,考古团队计划整体提取至室内实验室发掘后再开展木井的保护、清理和研究工作。
六朝时期砖砌水井
汉代遗存则主要为建筑基址、水井、马坑,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确认了4组建筑基址。
李龙彬表示,此次考古发掘,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的大型建筑基址。碳十四测年显示,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勾践建都历史,是越国都城考古的重大发现。该重大发现填补了古城内没有越国时期遗存的空白,为探寻越国都城格局提供重要线索。
考古发掘还首次在绍兴地区发现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出土“會稽”“山陰”“如律令礼”等墨书文字,与会稽郡山阴县密切相关,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会稽郡的郡域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墨书木刺
发掘确定,无论是战国时期越国建筑还是汉代建筑,均采用了地下木构基础与地上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体现了湿地环境下越国传统杆栏式建筑与中原台基式建筑文明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重大发现。
“稽中遗址地层堆积深厚、出土遗物丰富,建筑基址密集,沿用时间较长,各时期建筑等级颇高,是古代绍兴长期作为我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中心的重要实证。”李龙彬说。
值得一提的是,能寻到越国都城遗址,起因是一所中学要扩建。2023年8月18日,浙江省正式出台土地储备考古前置通知,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23年6月取得考古发掘资质以来,积极配合基建的考古前置,一年来共完成考古项目200项。
所谓“考古前置”,就是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前,要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也正是因为“前置”,位于绍兴市中心地下的战国两汉时期高等级建筑遗址才显露真容。“考古前置工作,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遗产,取得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双赢局面。”李龙彬说。
当地文物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对遗址的考古研究,以“大考古”理念,推动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对外展陈工作。
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还发布了三个项目最新考古进展。
江苏省盐城市盐业考古
盐城市一系列盐业考古发现,不断明晰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其中,沙井头遗址推测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缪杭、后北团遗址分别被实证为唐代和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迹
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
开封景龙门遗址是北宋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部城门遗址,城门整体结构为一门三道式,由门道、隔墙及两侧墩台构成,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为认识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实证。
北宋晚期楼台建筑西部夯土堆积及包砖
江苏省淮安市城市考古
淮安市3处考古新发现反映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与河道治理与变迁的历史,其中,庆城门遗址是淮安旧城的西门,完整揭示出主城门、瓮城及排水系统的整体格局,新路遗址是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明代街巷类遗址,板闸镇遗址是一处明清时期市镇遗址,为研究大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板闸镇遗址发掘区航拍照
(图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