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36年只为培育出南疆优良小麦品种

2024-07-14 10:45:3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石继良 杜新民 朱彤

通讯员 石继良 杜新民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仲夏时节,南疆大地,小麦开镰收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阿拉尔市万亩冬小麦高产示范田经受住了“大考”。百亩示范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亩产分别达到755.6公斤、731.3公斤和703.8公斤,创下南疆冬小麦大面积实收高产纪录。

这些高产纪录是一师农科所粮食研究室主任杨志刚在麦田耕耘36年换来的成果。

几十年如一日,杨志刚始终扎根在科研一线,育出适合南疆种植的“新冬55号”“阿农冬6号”等高产小麦新品种,为南疆各族群众提供南疆人自己的小麦种子,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突出贡献。

2023年6月,他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兵团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随后,他又荣登“中国好人榜”,被中央文明办评为2023年全国第四季度“敬业奉献好人”。

杨志刚与种植户探讨冬小麦管理技术。杜新民 摄

测试数据:生长期内二百多天守在试验田

1988年6月大学毕业后,杨志刚和妻子一同来到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阿拉尔垦区气候干燥炎热,并不是普通小麦生长的绝佳气候条件。由于小麦产量不高,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棉花。

小麦课题项目不景气,科研经费少,种植面积小,试验地都不好找。多少个夜晚,杨志刚辗转反侧,不知道是要坚持还是放弃。

“选择了小麦育种,培育的每个品系都是自己的孩子,就算它不优秀,做父母的也不会嫌弃,更舍不得放弃。”杨志刚说。

在冬小麦生长的250多天里,杨志刚大约有200天忙碌在试验田里,观察并记录冬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田间管理、开展品种杂交等等。

为了选育出更适合南疆种植的冬小麦品种,杨志刚从疆外引进了一批种质资源。在试验过程中,杨志刚发现作为杂交亲本的父本和母本生育期差异较大,花期不重合,无法完成授粉杂交,而授粉的时间一年里就那么几天,于是每年他都争分夺秒地和作物生长抢时间。同时,他在返青期给晚熟的小麦加盖了一层塑料拱棚,形成局部增温小环境,缩短晚熟亲本的生育期,让其与早熟品种花期相遇,从而完成授粉杂交。

即便如此,截至2013年,杨志刚仍然没有育成一个新品种。

在这期间,杨志刚也很着急。有一名工人不慎损坏了麦穗材料,杨志刚忍不住和他争吵起来。

“南疆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冬小麦优良品种。破坏了麦穗材料,育种进程就会受到影响,我怎能不着急呢?”杨志刚回忆说。

2014夏季,一天晚上刮大风,吹得人都站不住。杨志刚心想,这下又完了,地里的小麦肯定又全部倒伏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杨志刚夫妇就赶到地里查看,有两行小麦还挺立没倒。杨志刚高兴极了,这说明这个品种经受住了考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杨志刚培育的冬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正式命名为“新冬45号”。紧接着,第二年“新冬55号”也通过审定。

杨志刚与助手在调查冬小麦返青情况。石继良 摄

出好粮:南疆推广种植小麦六百万亩

四团率先打样新品种“新冬55号”,种植冬小麦1335亩。当年,冬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30多公斤,增产9.96%。

2021年,“新冬55号”被纳入塔里木盆地麦区“一主一辅”参考目录,在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大面积种植。目前,南疆各地累计推广面积达600万亩。“新冬55号”迎来了它的春天。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小麦育种周期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可能十几年都选不出一个品种,但是只要坚持做了,惊喜往往就在其中。”杨志刚说。

“新冬55号”的成功,并没有让杨志刚就此止步。为了让种植户尽快掌握小麦栽培技术,他带领2名年轻的科研人员往返于各个种植地。他还建立了小麦栽培技术指导微信群,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将撰写的栽培技术要点,或通过现场指导,或将培训视频分享到微信群里。

“现在我们课题组有了‘新鲜血液’,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培养好,把小麦育种这份事业传承好,培育出兵团南疆垦区自己的冬小麦优良品种。”谈起今后的打算,杨志刚说道。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