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以技术为剑,攻破东庄水利枢纽建设难题

2024-06-28 14:52:0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周思同 王飞

科技日报记者 周思同 王飞

岩层裸露的峡谷间,一座半弧形的大坝横立在中央,蔚为壮观。周围机器轰鸣,起重机在大坝头顶作业,将沉重的混凝土浇灌在它身上……

6月26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咸阳东庄水利施工现场,看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

据了解,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是世界第一座以防洪减淤为主要任务的特高拱坝,也是含沙量、单位水沙荷载最大的特高拱坝。

陕西水务发展集团东庄水利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白炳南介绍说,大坝建成后,可将泾河下游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使渭河100年一遇的洪水削减为50年一遇。“确保西安、咸阳、渭南等3市九县区近150万人和80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有效解决渭河淤积和洪水灾害问题,还能起到供水供电作用。”

建好牢固大坝,技术应用是关键。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庄项目副总工程师邢建营告诉记者,大坝设计的核心是技术赋能,因地制宜。“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处于厚层灰岩地区,且两岸基岩裸露,具备建造混凝土拱坝的优势。我们经过充分的技术比选后,最终采用了混凝土拱坝的坝型,对比其它大坝,这种坝型具有采用混凝土量少、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的特点。”

邢建营正在向记者讲述工程细节。科技日报记者 周思同 摄

特殊的地理特征是把双刃剑,给工程带来了建造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难题。面对这张“考卷”,工程师们给出了令人惊喜的答案。

首先,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含水量最大的泾河上,常有泥沙淤积,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团队采用了蓄氢调和技术来保持水库有效扩容的长期利用,设置了两个非常排查底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拉刹;其次,针对泾河大峡谷风流量大的特点,设计人员在坝身上布置了3个表孔、4个深孔、2个底孔,用于消解风势;此外,大坝所在的河沟十分狭窄,在这种地势上进行泄洪布置,消能是一个大难题。工程师们采用了横向错位、纵向拉开、分区消能的设计理念,从而减少下游消能水电塘的宽度布置。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科技日报记者 周思同 摄

解决了“外患”,大坝建造过程亦有“内忧”,水泥浇筑便是其中的一大忧患。

邢建营表示,东庄水库浇筑强度高,而浇筑现场又存在泥沙含量大、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针对这些情况,大坝浇筑过程中采用了智能温控技术,通过实时的温度仿真分析,实现了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精准控制,不但保证了对拱坝的快速浇筑,也能防止大坝后期产生裂缝影响蓄水。

在众人的努力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工程师们以技术为剑,破解建造难题,筑起防洪减淤的铜墙铁壁。在不远的未来,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将为三秦大地护得一片山清水秀、岁稔年丰。

责任编辑: 李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