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硬联通’加速之后,还需要加强文化交流。粤港澳三地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我们要把握机遇、善用优势,深化湾区的文化内涵,推进深度交流合作。让一代又一代湾区人,把我们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传承下去。”5月24日,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上,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说。
“湾区融合意愿越来越强”
“小时候,爸妈带我去中山,我们要先到澳门转车到珠海,再转车到中山,几乎要用上1天的时间。今年6月深中通道通车后,我的孩子们不到一小时就可以到中山了。”论坛上,霍启刚动情地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发布,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习惯。湾区融合的意愿越来越强。”
霍启刚表示,在文化艺术方面,若进一步构建制度衔接,将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以粤港澳为立足点,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共同推动文化出海。
“如果用‘文化光谱’来看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我们会看到丰富的文化场景。11座城市,每座城、每条街、每条村都有独特的文化。我们可以看到,每座城是怎样构成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的。”香港艺术学院前院长茹国烈说。
以文促融,民心相通。“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毕其全功。必须建成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构建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粤港澳三地才能拧成一股绳。”
“煲”一锅“文化汤”
粤港澳三地虽然同属岭南文化地域,人相亲,习相近,地相邻。但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其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和法律制度不一样,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价值模式与路径,成了与会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具体如何构建呢?“构建共享价值需要一个过程。”吴志良认为,“重温共同的文化传承和思想基础,总结粤港澳三地在改革开放中的共同经验,加强三地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间的交流。”他建议,政府可推出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促成粤港澳三地形成共同的愿景、意志和决心。尊重粤港澳三地因为不同的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以此作为新的出发点促进融合发展。
茹国烈把文化融合生动地比喻为“煲一锅汤”。他说:“岭南文化、湾区文化也是‘一锅汤’,已经有不同的材料在里面。只要我们提高温度,加以混合、发酵和累积,在11个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湾区文化能够很快‘熬’成一锅精彩滚热的‘高汤’。”
共享湾区“机遇”
新技术的发展,正在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科技与文化,如何才能做到双赢?
“数字时代的大模型产生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想象力不是技术能替代的。我们要学会利用技术创新促进文化创新,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华为云全球生态部总裁康宁表示。
知名作家、编剧何冀平强调,科技变革推动了文学创作手段的革新,但底层的人文精神依旧不变。
“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互通带来了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机遇。”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兼CEO何猷君表示,港澳金融市场开放、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等优势,正在和内地广阔市场、完整产业体系、科技实力日益增强等优势快速融合,逐渐从量变积累为质变,形成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机遇。
如何共享湾区的“机遇”?“大湾区内地9市与港澳文化同根同源,方言相通,对港澳青年有天然的归属感和吸引力,是港澳青年赴内地就业创业的最佳选择。”何猷君认为,港澳青年应主动投身创新创业浪潮,以实际行动拥抱“机遇湾区”,把握大湾区机遇,在大湾区埋下理想的种子,养护它发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