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宗诗涵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有力地推动电影在内容创作、后期制作、虚拟拍摄、市场分析和优化自动管理方面的作用,技术将再次让电影如虎添翼。”5月24日,在广东深圳举行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表示,技术只是工具,电影人将以更智能、更高效的新型电影生产工具,塑造更科学、更合理的电影生产流程,促进电影体系的优化升级。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
去年以来,我国电影市场呈现红火的发展态势,电影票房恢复至2019年的85%,人次恢复到75%。毛羽指出,尽管恢复情况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要想超越过往,向更高目标迈进,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毛羽认为,中国电影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使票房达到1000亿元甚至更高,那也不能说明中国已成为电影强国。在他看来,中国还需要持续推进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数字化改革。
导演陈思诚在论坛上谈道,在多次国际合作中,他深切感受到我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与好莱坞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但中国电影人正在拥抱电影先进技术,努力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例如,即将上映的电影《解密》便采用了深圳市蓝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最先进LED灯光技术,为电影中人造海滩落日等场景拍摄带来视觉上的惊艳效果。
“在电影产品类型方面,动画电影、科幻电影等题材将成为整个行业未来的创作发力点。” 北京光线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提出,未来电影创作,应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实现新技术赋能和生产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忧技术给电影业带来的冲击。“有些人觉得数字技术是动作片的大敌,甚至认为数字特效能替代动作表演者,超越人体动作的极限。”导演、一级演员吴京认为,两者不能一味地理解为相互替代的关系,正如奥运会体育选择了产业化的模式,借助高新技术帮助运动员打破纪录,动作片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的基础支持和科技的精密运算。
“灵感、哲学和深邃的思考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被技术性的东西过多影响。”陈思诚强调,人类受到AI向外裹挟的时候,电影应该向内探寻,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做新电影,如何用新技术更好地服务新电影。
深化电影科技自主创新
在电影行业中,新技术的应用已深入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原所长张伟指出,在创意设计环节,AI工具可辅助生产电影剧本创作、概念设计、文图生成和项目策划;在拍摄阶段,智能拍摄、视效生成和虚实结合等均可借助AI工具实现;而在后期制作中,AI技术则能处理演员增龄、减龄、换脸、降噪、配音等复杂任务。此外,基于AI技术的常规电影格式及档案影片修复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数据要素作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在为影视行业注入新动能。猫眼娱乐CEO郑志昊强调,借助大数据的实时海量分析,电影宣发策略已从传统的模板化和经验化转向更为精准的一片一策、一城一策、一日一策,甚至一时一策。
展望未来,电影科技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以支撑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建设?
在张伟看来,电影科技应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新型拍摄放映技术,提升全产业链的信息化、云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深度升级和转型。同时,应构建完善多元化、现代化、工业化的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及版权保护体系,确保电影行业有序发展。此外,还要深化电影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国家级电影实验室,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关键技术和软硬件系统自主化,进而促进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升级。
张伟说:“把电影作品比喻成货,把技术比喻成船,如果我们要带货出海,走出国门,建设电影强国,我们这条船必须是自己的,必须是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