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金凤 符晓波 张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这让我倍感振奋!”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去年,宁夏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主效耐碱基因可显著提升盐碱地上的谷物产量。相关论文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上发表。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取得这样的科研成果实属不易。这是宁夏着力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样板育出的硕果。
如何加快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
夯实人才资源基础
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兼草原研究所所长董全民看来,西部提升科研水平“固本增肌”,关键因素在人才。
多年来,作为高原一线科研人员,董全民对西部地区因人才匮乏而导致的发展滞后性有深刻认识。他告诉记者:“西部九省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制约,各类急需人才引进培养困难,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引不进”加上“留不住”,董全民的这一看法引发了李星的共鸣。他认为,高层次人才短缺,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在新格局下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科研创新需求。
不仅仅是西部,放眼全国,求贤若渴都是普遍现象。
“应该将人才资源放在最优先位置,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江苏省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宋青指出。
对此,董全民建议,首先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西部地区单设指标,重点培养本土国家级高端人才;其次是优化配置创新平台资源,通过国家级平台吸引聘用各类急需人才;再次,设立西部人才和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国家区域发展科学院院士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还应该以突出人才集聚为导向,在科研项目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给予西部支持。”李星认为,以重点研发项目为纽带,可定向吸引一批东部创新资源富集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科技人才。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全国两会召开前,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茶花展开幕。与此同时,永福镇南部西山村的精品花卉展示园也热闹非凡。那几天,全国人大代表、永福镇西山村党总支书记陈东海忙得不亦乐乎。
2006年,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成立,2008年升格为国家级台创园,核心区就在永福镇。“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台创园的发展始终走在福建乃至全国对台交流合作最前沿。”陈东海介绍。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创新提供更好土壤,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应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构建科技攻关的创新生态系统。”宋青表示。
在李星的提案里,“政策支持”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今年,他提议进一步加大对东西部合作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与经费支持。
“希望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东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机制,搭建西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跨地区合作共享。”他说。
当前,福建正加快建设台胞台企来到祖国大陆的“第一家园”,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样板。这让陈东海深感振奋,履职干劲倍增。
今年全国两会,他建议中共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推出创新举措,以更加精准的方式为台农台商释放更多政策红利,不断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意识。
优化创新要素配置
新质生产力特点在创新,关键在质优,华夏大地处处向“新”而行。
“要从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创新生态。”宋青强调。
具体而言,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先行区,探索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有序合理流动的可行路径。
“以宁夏为例,科技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西部科技合作这个好机制,并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李星说。前述“主效耐碱基因可显著提升盐碱地上的谷物产量”这一科研硕果,是宁夏大学首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在《科学》杂志刊发论文,实现了该校科研工作的历史性突破。这便是全方位谋划、全领域拓展东西部科技合作交流取得的重大成果。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科技部对此高度重视,2017年、2018年两次在宁夏召开推进会,建立了“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2022年,又批准宁夏建设全国首个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
小不自小,搏之有为。宁夏已与东部11个省市、14所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区外800多家科技创新主体与9200多名科技人员深度参与宁夏科技创新活动。宁夏科技厅组织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1700余项,形成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宋青认为,形成对创新要素的“向心力”,应统筹好“强内力”和“借外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本土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基础支撑,形成对创新要素的内生聚合力;另一方面,从错位竞争的角度强化与邻近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在更大空间、更高层级吸引创新要素流入。
“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宋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