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人间至味是团圆。除夕的年夜饭,总是家家户户一年中最为浓情的一餐。
从预订火爆一“厢”难求到花式套餐“龙”重登场,从足不出户大厨到家到“旅游+年夜饭”成为新选择,除夕餐桌越来越多的“打开”方式,不仅烘托出新春佳节浓浓的团圆美满氛围,也彰显着消费市场的生机活力。
预订名额“告急”,折射消费恢复态势良好
“实在不好意思,我们5间包厢和大厅13张圆桌早就预订完了,真的没法再接单。”大年三十当天,杭州雅惠酒家的老板娘宋文琳一边接听电话,一边迎来送往,忙得“脚打后脑勺儿”。“尽管晚上7点45分就停止接客,但就餐需求还是相当火爆。”
横跨大江南北,今年除夕年夜饭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态势:广州白天鹅宾馆200多桌年夜饭全部订完,海底捞郑州万达坊店的年夜饭包间在2个月前就已满员,北京盛百味当代商城店由三餐增加到四餐仍有顾客排队等位……
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1月,“年夜饭”相关搜索量月度环比增长约4倍;截至1月下旬,预订除夕夜餐厅桌位的订单量较去年增长超3倍。
“为了抢夺晚上的‘黄金时段’,去年国庆节开始便有消费者前来咨询。”北京龙人居水煮鱼连锁酒楼总经理黄晓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消费者预订年夜饭时间更早、速度更快,消费热情明显提高。
作为“团圆宴”,年夜饭不仅是消费者在春节期间最特别的情感载体,更是餐饮业的风向标之一。
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餐饮住宿等接触型、聚集型消费较快回暖:餐饮收入首次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20.4%,餐饮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升至扩张区间,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小溪认为,年夜饭预订火爆折射出餐饮消费持续恢复向好,也体现出百姓消费习惯的变化。以“新春档”需求旺盛为契机推出特色菜品、提高服务品质,有助于餐饮企业实现“开门红”,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持续升温。
形式花样翻新,凸显消费业态日益丰富
厨房“小白”不会做又没订到堂食位置,老人出行不便想要在家吃,坚守岗位的“打工人”顾不上准备……面对众多消费需求,龙年的年夜饭花样翻新,主打一个“丰富”。
隔水蒸白切鸡、微波炉热墨鱼虾饼、装盘生捞鱼皮……大年三十下午4点,广州市民黄女士手提八个大小不一的打包盒,刚从楼下饭馆“领”回现做的年夜饭,稍晚自行加热食用。“外出订餐难,在家五口人八个菜,十分钟不到加热好,新鲜美味又解放双手。”
同一时间的江苏徐州,梁阿姨拎箱上门,准备为孙女士一家“定制”年夜饭。一边开箱取出各种肉菜,一边询问客户口味偏好,接着洗切炖炒,三小时内梁阿姨相继做好了秘制牛肉、白切羊肉等6例凉菜;清蒸黄鱼、鱼羊鲜等10例热菜;最后收拾厨房、带走垃圾。
市场繁荣表现的背后也反映出餐饮消费的变化。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今年的年夜饭更加凸显个性多样。面对堂食扎堆、包间紧俏,各餐饮酒店同步“上线”成品、半成品礼盒,还叠加送餐到家、外卖下单、大厨上门等多种形式,让这份传统的“仪式感”吃出新花样。
美团外卖数据显示,1月中旬“年夜饭外卖”关键词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倍。“阿姨妈妈上门做饭”平台负责人杨睿介绍,从三年前的十几单增至今年的近百单,“上门代厨”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家庭团聚和美味佳肴的双重需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新选择。
万家团圆之时,依旧有人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方便这些“打工人”吃到热乎的年夜饭,盒马、叮咚买菜等商家简化了半成品年菜的复热方式,还推出海鲜大咖、卤味熟食、猪肋排等丰富的成品年菜,并准备好了配送运力。
换个地方过年,新场景激活消费新动能
大年三十当天凌晨四点多,家住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松江河镇的邢利准时出门,拼车到30公里外的滑雪度假酒店上班。“受东北冰雪旅游‘火出圈’带动,今年客流激增,酒店90%以上的客人来自南方,在滑雪度假区过年、吃年夜饭体验地域特色的需求多了起来。”
“游客年夜饭”是今年的新热门。长白山华美胜地度假区瑞士酒店餐饮服务经理计雪冰告诉记者,针对“冰雪热”带来的消费新趋势,酒店不断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优化升级。“有用糯米纸打出龙元素,再制作而成的主题甜品,还新增热门的烤地瓜、糖葫芦和冻梨咖啡等新品。”
长达8天的春节假期,百姓出游掀起小高潮。携程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这个春节将是2024甲辰龙年首个出游高峰。为了抢抓春节消费黄金期,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各大旅游平台纷纷推出“旅游+年夜饭”套餐项目,产品覆盖东北、上海、江苏、湖北、海南等地。
记者在一家旅游网站上见到,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打出了“3888元1晚江景房+年夜饭中餐套餐+2份早餐”的2天1晚套餐产品。还有旅行社制定了上海出发每人1402元“3天2晚跟团游”,可享3288元/桌年夜饭的行程。
长春市饭店餐饮烹饪协会秘书长王昕表示,旅游消费热潮推动了酒店年夜饭的迅猛增长,这些订单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个性化体验,还拓宽了餐饮消费范围,为促进消费注入新动能。随着各类扩大需求政策举措落地显效,餐饮业展现出的强劲复苏势头有望激发我国消费市场新活力。(记者邹多为、姚湜、丁乐、魏一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