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实习生 姚豆豆
颜色各异、尾部能吹响的泥燕子;瞠目龇牙、颈项毛茸茸的泥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十二生肖”……这个春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成了众人追捧的网红产品。
泥咕咕形态可爱,名称“萌萌哒”,年龄却不小。
泥咕咕诞生于河南鹤壁浚县,迄今已经有1400余年历史,是一种尾部有小孔、可吹响的泥塑小玩具。在吹时,它能发出“咕咕”的声音,因此被称作“泥咕咕”。
浚县西杨玘屯村是“泥咕咕”的诞生地和集中产地。据《资治通鉴》记载,西杨玘屯村是当时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大将杨圯的屯兵地点。军中的士兵用当地的胶泥来捏塑泥人、泥马,表达对在战争中阵亡将士的怀念和疆场驰骋之意。自此,泥咕咕在西杨玘屯村流传至今,被称为“指尖上的活化石”。
走进西杨玘屯村,街道旁、民宅前,泥塑元素随处可见。这里几乎家家制作泥咕咕,被称为“泥玩具之乡”“中国泥塑第一村”。春节期间,西杨玘屯村又迎来了“泥咕咕”的产销旺季。见到泥咕咕,人们就能感受到它的淳朴生动和粗犷豪放。它的配色鲜亮大胆,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千百年来,依靠古老的浚县庙会,泥咕咕得以延续、传承并不断发展创新。泥咕咕以当地出产的黄河胶泥为原料,制作涵盖选泥、塑型、打孔、上色等八个步骤。有些手艺人会在泥咕咕上加弹簧或钢丝,制作“活头泥咕咕”,如活头马、活头虎等,极富趣味。
“能吹响”是泥咕咕制作成功的重要标志。而要想吹得响,打孔是关键。打孔是制作泥咕咕的“核心技术”。不同造型的泥咕咕打孔位置不同,十分考验艺人的经验与水准。一只打孔完美的泥咕咕,吹出来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鸟鸣。
泥咕咕种类繁多,造型不仅有传统的飞禽走兽、人物风物,还与时俱进增加了不少新颖的文创元素和卡通动漫形象。古老朴素的泥咕咕记载着历史沉积下的民俗民风,也通过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现在,一些老手艺人依然使用传统的画法,年轻一辈则会为其注入新内容,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浚县“泥咕咕”非遗传承人宋楷战告诉记者。
在浚县古城的“非遗大集”上,记者看到,种类繁多、色彩鲜艳的泥咕咕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驻足、购买。“我们来自河北,这是第一次见到泥咕咕,没想到它还有悠久的历史。泥咕咕不仅喜庆可爱,并且传递出一种古老的美感,我们全家都很喜欢。”游客张熙然告诉记者。
(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