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文涵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刘侠
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每逢新春佳节,盛大的舞草龙表演都会如约而至。
40余名经过专门训练的壮汉,头戴草帽、身披草肩、腰系草裙,在音乐伴奏下,舞着两条草龙在街头巷尾来回穿梭,时而腾空疾飞,时而逶迤蛇行,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观看。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是流传于沐川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相传在唐朝开国之初,李世民为答谢梦中草龙给他的瑞兆,下令全国各地举行舞草龙比赛。比赛中,由西蜀剑南道嘉州玉津县(今沐川县)进献的草龙,以矫健身姿、灵性动作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
因此,唐太宗在重奖之余,还御封玉津县为“草龙之乡”。从此,每逢春节,沐川百姓便编扎、舞耍草龙举行“二月龙抬头”“拜年批红启福”等民间风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作为沐川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发展中,沐川草龙已由草把龙演变成网状龙,又演变成鳞甲龙。龙头、龙身、龙尾的设计尤为精巧,龙眼、龙须、龙角等细节都处理得活灵活现,舞耍起来气势夺人。
如此栩栩如生的草龙是如何扎出来的?
“我们沐川的龙虽然是草做的,其实做法还是很讲究。”沐川草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焕彬说,要从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848000余根颜色金黄,秆身没有斑点的上品稻草作为原料。
同时,草龙的扎制工艺也非常复杂,整个过程要用到编、织、镶、绕、缠等十多种手法。“最难的就是龙头、龙爪等细节部位。”陈焕彬说,一条30多米长的龙,仅龙头就要扎两个月。
陈焕彬介绍,龙头是最能体现草龙逼真的部位。“要用竹子和稻草,先扎出龙的‘牛鼻子’、鼓如铜铃的眼、贲张的须以及尖锐的牙齿,再将覆盖龙身的稻草,剪出整齐的幅度,形成龙身的鳞片效果。”他说。
沐川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避免手艺失传,当前沐川已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主动传授草龙编扎舞耍技艺。由非遗传承人向后辈传授技艺,使沐川草龙编扎后继有人,并在沐川县职业中学校组建“沐川草龙编扎舞耍基地”,使编扎技艺和舞耍技巧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