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张晔
“‘连年有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前夕,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张宏指着墙上的一幅年画说。年画上抱鱼的胖娃娃在天津家喻户晓,每逢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这个可爱胖娃娃的身影。
杨柳青玉成号年画坊供图
不仅天津过年有贴年画的习俗。俗话说,无画不年,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木版年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承载的是中国人年节祈福纳祥、禳灾避害的愿景。
木版年画在清代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比较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山西平阳等地。其中,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与江苏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因运河通航而南北交融,兼收并蓄,最终形成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明快、形象生动的独特风格。画师们用杜梨木作刻版,经过勾、刻、印、绘、裱五大工序,将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完美结合。
“杨柳青木版年画之所以如此栩栩如生,源于复杂的工艺。”张宏举例说,比如为人物“做脸”,就像化妆一样,要一层一层地涂色,这样才能使人物脸色看着精致又透亮。“小脸”要涂十几层,而“大脸”需要涂二十多层才能完成。
如果说看见“抱鱼娃娃”就让人想起杨柳青木版年画,那么近年来火出圈的“一团和气”年画娃娃,俨然成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代言人”。
图片来源:苏州市姑苏区教体文旅委
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最能体现江南地区的年味。桃花坞木版年画采用木版套印技术,制作过程包括画稿、刻版、印刷、装裱等环节。
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构图精巧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别具一格之处,以康乾盛世的“姑苏版”最为精美与罕见。它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炽热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
《麟儿图》《春景》《一团和气》《麒麟送子图》……都是清康乾时期的“姑苏版”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代表。
图片来源:苏州市姑苏区教体文旅委
“年画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源于人们内心葆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时代在变,但人们深层的精神需求没有变,这是年画创新的基石。”张宏认为,年画同时也应该是每一个时代的“时尚品”。年画的创作需要符合这一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才能让更多人喜欢,从而让更多人加入到年画的传播和传承中。
今年张宏设计了一款“钱龙引进八方财”的年画套色印章,这种沉浸式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形式很受年轻人欢迎,每天都有上百人前来“打卡”。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摄
在苏州美术馆,龙年新春工艺美术特展上,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乔麦在现场演示并邀请观众亲手参与了解年画制作的过程和技巧,大大增加了观展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图片来源:苏州市姑苏区教体文旅委
此外,年画之“画”,也突破了“画”,年画的呈现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张宏尝试将年画与吊钱相结合,制作年画吊钱;与设计师合作推出年画周历签;与手机厂商合作,将年画与卡通形象、增强现实(AR)相结合……一系列创意实践,让年画从纸上走进大众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