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丨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来袭,如何快速识别和急救?

2023-11-21 13:58:48 来源: 中国科技网综合 作者: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原因是寒冷天气会增加人体耗氧量,为维持体温,全身血管会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脑负荷大增。寒冷天气还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风险。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启明表示,心源性猝死常见的征兆主要有胸闷、心慌、心跳过缓、憋气、明显的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在心源性猝死发病前,身体都会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调查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有年轻化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确实存在,抛开一些猝死的个案不谈,我们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首次发病的年龄有下降的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在会上说。

关于心脑血管发病年轻化的原因,胡盛寿解释说,近些年来我国居民膳食中,全谷物和豆类的比例持续下降,而脂肪摄入和供能占比不断上升。与之相伴随的是,居民主动运动锻炼整体不足。而且,工作相关的体力活动水平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久坐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此外,年轻人还面临心理压力和睡眠不足的问题。

“对于他们而言,培养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定期接受规范化的体检,都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胡盛寿说。

唐熠达教授为患者诊疗。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突发心梗如何急救?抓住“黄金120分钟”

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说,心脑血管疾病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在发作早期,生命救治和时间密切相关。公众要能够早期识别症状,遇到难以忍受的胸痛时要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陈韵岱介绍,在急性心梗发作前的数小时,患者可能出现如下症状:颈部、嗓子难受,堵塞感,常伴有大汗症状;上肢和左肩痛、持续后背或上腹痛、牙痛或下颌痛,这些可能是心脏缺血导致的疼痛放射,并多伴有大汗。

专家提出抓住“黄金120分钟”:抢救心梗患者,要构建从发病到救治的全程绿色通道,让患者在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抢救。

突发心梗如何自救?专家建议,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准确位置。患者保持平卧,如随身携带急救用药,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有条件者可口服阿司匹林。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需尽快进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并根据情况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抢救。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易操作的心脏急救设备。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对其配置进行了详细规定。

十堰市急救中心组织AED示范培训。新华网发

发生脑卒中如何快速识别和救治患者?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丽娟表示,一定要牢记“BE FAST”口诀:“B”即平衡(Balance),指平衡或协调能力的突然丧失,患者常常觉得走路不稳,向身体一侧偏斜;“E”即眼睛(Eyes),指突发的视物困难,常表现为看东西一个变两个,或者所见的范围缩小;“F”即面部(Face),指突发的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俗称“面瘫”;“A”即手臂(Arms),指手臂突然无力或麻木,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即语言(Speech),指突发的言语困难;“T”即时间(Time),指如果短时间内出现上述症状的任何一种,很可能是发生了脑卒中。

刘丽娟称,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很窄。因此,一旦发现疑似脑卒中患者,应即刻将其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由专业医生迅速评估病情,开展规范化治疗。

如何救治脑卒中患者呢?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孙丽丽表示,脑卒中的治疗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急救处理,大部分是在急诊室完成的。第二阶段是在神经科病房的急性期治疗,治疗目的一方面是要给予患者急性期治疗,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全面检查,找到患者发生卒中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给予患者更精准的治疗,预防卒中二次发作。第三阶段是康复治疗和长期治疗预防复发,即急性期患者出院后治疗。患者出院并不意味着脑卒中治疗就结束了,脑卒中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要长期口服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早就诊和及时接受脑卒中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卒中带来的损害并提高康复的机会。”孙丽丽说。

部分医院开展义诊活动,指导市民进行心肺复苏演练。新华社发

如何提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高血压现患病人数约为2.45亿,全国每5例疾病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怎样进一步提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日前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到2030年建立覆盖全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心脑血管相关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11月15日举行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恒 摄

《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持续监测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拓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网络,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监测,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和残疾等负担评估水平;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血压、血糖、血脂“三高共管”力度。到2030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均达到70%,治疗率、控制率在2018年基础上持续提高,35岁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达到35%。探索将冠心病、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鼓励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卒中门诊。加大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力度,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的协同早诊早治模式。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大先天性心脏病防控力度。

《实施方案》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强化四方责任、注重关口前移、创新同防同治路径。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将推动建立综合防控机制,从源头入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案注重关口前移,聚焦健康全过程,旨在加强慢性病风险因素控制,完善从预防到康复服务的一体化全流程管理。同时,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探索拓展防治服务范围,加大早诊早治力度,提升防治能力。

《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几年的防治工作指导思想,并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包括实施危险因素控制、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监测等方面。这些措施旨在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强化关口前移,以及完善急救体系和加强科技创新攻关。

(来源:中国科技网综合自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新华社、科技日报、光明网等)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