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普兰县以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2023-10-23 11:09:3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杨宇航 

科技日报记者杨宇航 通讯员 常会芳

    非遗之花扎根民间,致富之路启始脚下。西藏自治区普兰县是位于“世界屋脊”的边陲县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为当地民众的生活增添了灵动色彩,也构成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近年来,普兰县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将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8月,记者随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阿里地区普兰县2023年定点帮扶宣传采风”采访团走进普兰,访风土人情、问魅力文化,探寻这里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美丽密码。

    非遗+传承,舞出美丽乡村新光彩

    距离拉萨1300公里的科迦村,是普兰县内处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是西藏阿里地区对尼泊尔、印度国际贸易的一个重点通道。

    “科迦”是“家园”的意思。科迦藏戏舞姿矫健、形体灵动,剧情中包含许多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语言和唱腔上带有当地特色。普兰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益西介绍:“现在藏戏团的成员,主要靠祖辈们的口传身授。目前藏戏队一共有19人,其中7名女性,12名男性,年龄最高79岁,最小26岁……每年藏历2月11日科迦‘男人节’时,科迦村便会组织表演科迦藏戏,逐渐形成现有独具特色的科迦藏戏唱腔和表演技能。”

    据介绍,起源于象雄时期流传至今的普兰“宣”舞、果儿孜舞、噶尔舞、赤德“仲”舞、柴鲁歌等,均结合说、唱、跳为一体,歌曲动听悠扬,舞姿端庄轻盈。截至2023年8月,普兰县共有国家级非遗2项,自治区级非遗13项,地市级非遗3项,县级非遗16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展示点1处,“岗廓文化之乡”被评为2021—2023年度自治区级艺术之乡。

    “普兰县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文化聚力作用,常态化开展各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展现农村生活新风貌,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普兰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张巍说。

    非遗+产业,捧好文化致富“新饭碗”

    一缕缕羊毛,经过揉捻、插梭、打结等十几道工序巧手“织造”,编织成了典雅实用的各类纯羊毛手工制品。在普兰县西德村手工业加工坊专业合作社内,一群农家妇女坐在马扎上编织着。她们用非遗老手艺蹚出致富新路子,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缩影。

    “普兰服饰”是申遗时非遗文化内容的统称,当地人称其为宣服、孔雀服或飞天服等,其主要由袍子、披风、头饰、项链、耳坠、靴子组成。其中头饰、项链和耳坠有黄金、白银、绿松石、珍珠、玛瑙等各种材质,袍子是纯羊毛通过纺线、染色、编织而成,披风由羊羔皮和丝绸布缝制而成,鞋子底部有牦牛皮和牦牛毛缝制、上面有手工刺绣的各种图案,整套服装大概有20斤到30斤重。普兰县组织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展非遗传习活动,既为普兰服饰的传承发展铺路搭桥,也将普兰服饰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合作社的工作方式灵活,农忙的时候大家可以边干农活边赚钱。”西德村手工业加工坊专业合作社洛卓玛告诉记者。

    合作社的人数从2013年建立时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130人,人数增加的同时,合作社制作品种也由原来的毯子、围巾等简单生活用品,发展到藏袍子、腰带、暖瓶套等32种日常用品。规模化的商品化经营,不仅为西德村妇女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也促进了普兰县的文旅产业发展。

    “嘎玛古多”在藏语中是籽粒既白又多的意思,村民口中的“嘎玛古多”即为西德村的白青稞。在陕西省援藏工作队的援助下,当地政府和群众持续对白青稞产业进行升级和优化,打造出了阿里地区规模数一数二的现代化白青稞加工厂,新建了糌粑加工厂房和糌粑饼干加工线,并成功申报西德白糌粑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西德村乃至全县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注入动力。

    据介绍,普兰县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依托、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非遗民俗为特色,通过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将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 李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