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缘何落户深圳——一场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双向奔赴

2023-09-25 15:50:3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罗云鹏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罗云鹏

当夕阳余晖倾洒在深圳湾畔的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时,这座喧嚣的都市迎来一天中最为热闹时间段。远处红树林摇曳生姿、水鸟蹁跹,近处跑步人群、游客耳听虫鸣鸟叫,畅然穿梭其中。

此间常客秦昕昕9月21日告诉记者:“在这里城市建设没有牺牲环境为代价,野生动植物在城市中有很好的生存机会,我们都在平等共享这座城市。”

9月初,经《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深圳市福田区红树林。红树林基金会供图

“野性都市”里的生态家底

在城市化进程中,红树林的保护让深圳保留了“野性”的一面。如原本规划穿过红树林的滨海大道北移260米、修建全国第一条保护鸟类的隔音墙、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500米范围内,要求建筑高度低于50米等。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不包含深汕合作区)湿地总面积近3.5万公顷,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主要集中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部分分布在宝安区沙井、福永、西乡等地。

事实上,红树林是对含有红褐色单宁成分红树科植物的统称,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其中大部分国家位于南北回归线以内。这类植物因根系发达、能适应海水环境,是诸多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的场所,并在净化水质、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深圳市福田区的红树林间水鸟云集。红树林基金会供图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胡柳柳介绍,目前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拥有高等植物249种,记录到鸟类超过260种、红树植物共有19种,具备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记者梳理发现,2007年,红树被确立为“市树”,成为“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近十年深圳累计修复红树林面积43.33公顷。“十四五”期间,深圳目标营造及修复的红树林面积超过51公顷,确保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0%。

时下,伴随红树林的修复,欧亚水獭、豹猫、小灵猫、黑天鹅、黑鹳、罗纹鸭、黑翅长脚鹬等珍稀物种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更有扛着“长枪短炮”的大批观鸟爱好者聚集红树林畔,与候鸟“互动”。

以红树林“链接”世界

树林基金会(MCF)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也为迁徙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及栖息安全,深圳湾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链接了从俄罗斯、美国到新西兰、澳大利亚的22个国家,为深圳与世界搭建了一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桥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在湿地保护法中专门设置了红树林条款,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经过努力,我国红树林面积比本世纪初增加了7200多公顷。

孙莉莉介绍,虽然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千分之二,但红树林研究却在全球处于前列,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互动不仅对于中国的红树林保护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能将中国的有效成果和经验与世界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以红树林“链接”世界,深圳的底气不仅来自于系统性保护成绩和良好的生态家底,更来自于科研人才支撑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根据记者梳理,过去一年里,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两所高校均设立“红树林湿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2022年度“红树林生态系统全链条精准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入选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拟奖名单。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红树林。红树林基金会供图

不仅如此,深圳还在全国开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等,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来自红树林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将环境保育知识和保护区、公园场域相结合,发展滨海湿地保护的支持者,目前该基金会已在深圳举办了超1000场次的活动,直接服务中小学生等公众超过20万人次。

伴随国际红树林中心的落地,包括促进红树林知识创新与共享、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发展红树林自然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设、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优先项目、探索建立蓝碳核算体系在内的六项具体目标正渐次展开。

《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表示,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也体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的大国担当。

一边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满眼葱茏的红树林与怡然自得的水鸟。在人口密度高达8800人每平方公里的广东深圳,正上演着一场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双向奔赴。

责任编辑: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