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康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由费俊龙担任指令长。
费俊龙参加过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邓清明和张陆都是首次飞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此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实现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开展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进行空间站日常维护维修;验证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常态化运行模式。
按计划,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最大的构型,总质量近百吨。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明年5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和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乘组轮换条件。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产品质量受控,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计划于一周内完成在轨轮换任务,返回东风着陆场。
围绕公众对本次任务的更多关注与好奇,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进行了详细介绍。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系统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哪些难点?
空间站飞行任务,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长、操控难度大,对训练和研制都提出了巨大挑战。一是航天员选拔训练要求高。航天员需全面具备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维护维修、舱外作业、空间应用、科学试/实验,以及空间站监控和管理能力;而且,长期飞行中应急事件概率增加,各类应急与故障情况下的应急救生、紧急撤离、应急待援、故障处置等舱内、舱外应急操作,对航天员应急处置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训练科目多、技术难度大。二是出舱活动技术极其复杂且高风险。实现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是核心关键。出舱活动涉及人(航天员)、服(舱外服)、舱(气闸舱)、机械臂等要素,航天员系统承担了人-服系统研制任务,成为整个出舱活动的制胜核心焦点。神十五任务出舱活动出舱程序复杂且风险高,航天员需要熟练掌握新型舱外航天服、天和节点舱、问天气闸舱、机械臂等设施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应急故障处置方法。神十五任务在6个月内要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并且节点舱与问天实验舱跨舱线缆连接等舱外作业任务复杂,操作难度大,对航天员体能储备和舱外作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神十五任务航天员作业位置范围较广,在三舱均有作业点,对航天员自主应急返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航天员在轨健康保障技术难度大。针对不同任务时段,需要优化完善医监模式,全方位、高效监测评估航天员在轨身体情况,在持续优化航天员在轨锻炼、应急医学处置,以及长期飞行返回后恢复等方面,对健康保障提出了很大挑战。四是航天员在轨生活保障技术难度大。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做好衣食住行全方位保障,提升空间站宜居性,需要配置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以及方便高效的食品加工装备和垃圾处理装置,特别是优化长期在轨个人卫生处理方式。五是乘员产品研制技术难度更高,既要实现产品技术先进性,更要确保产品在轨10年的安全性、可靠性等等。六是医学和工效学要求与评价难度大。面向全新的空间站长期飞行任务,空间站构型在变化,由一舱两船,到一舱三船,到两舱两船,再到两舱三船,最终到三舱三船的运行模式、科学载荷的梯次上行以及全新的环境控制模式,需要探索相关环境医学要素的特点规律,合理解决评价困难,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各系统的产品种类多、界面类型多、使用模式复杂,且不同系统、不同产品的界面与航天员操作相容性难度大,需要强化完善工效学评价技术体系,推动解决空间站研制中重大工效问题。
首次实施乘组在轨轮换。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在轨资源的优化保障。6名航天员驻留在空间站狭小环境内,合理分配睡眠区、厨房、卫生区,以及锻炼装置等资源,确保有限的空间、设备、物资能够实现高效的保障。二是工作计划管理与协调。统筹两个乘组工作计划安排,避免工作项目时间、空间和设备使用上冲突;针对一个乘组撤离准备、一个乘组进驻适应期,需加强每日工作计划管理,确保乘组间工作有序交接。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人乘组是如何选定的?主要执行什么任务?执行几次出舱活动?
根据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的飞行任务规划,以及每次飞行任务特点需求,结合航天员队伍选拔训练实际情况,按照“新老搭配”等选拔原则,从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训练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评价,选拔确定了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
神舟十五号乘组进入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共同驻留组合体6天左右,实现空间站在轨乘组轮换。在空间站组合体内驻留约6个月,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定期监测、维持和评估自身健康状态,实施物资管理和废弃物管理,参与平台设备巡检测试;开展机械臂操作试验、组合体紧急撤离等在轨演练,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研究等。神舟十五号初步安排4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跨舱线缆支架、扩展泵组、暴露平台支撑杆等安装工作。
6人乘组共处时间,工作生活怎么调配?
乘组轮换期约6天左右,原则上两个乘组按照各自任务和计划开展在轨工作,神舟十四号乘组重点开展返回前准备工作,神舟十五号乘组重点进行状态设置和在轨环境适应,在轮换期结束前完成工作交接;生活方面,在轨配置了两套厨房设备,可同时进行进餐准备,根据空间大小选择一起进餐或分场所进餐,两乘组可分享食品;此外,两个舱段配置了两个卫生区、六个睡眠区,均可独立使用。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在轨驻留要做哪些空间科学实验?之前的科学实验有什么进展或成果吗?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中将全面启用三舱科学实验机柜,实施材料科学等空间应用实验、长期失重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与防护技术研究等航天医学实验、液态金属空间热管理等航天技术试验、运动特性及操作力等人因工程技术研究等各领域/系统的实/试验。
之前的科学实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许多实验还在接续开展中。
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在轨驻留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有哪些?
对神十五乘组航天员来说,这是他们首次长期在轨飞行。最大的挑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的挑战。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才能确保航天员在轨长达半年左右的工作与生活。长期失重环境对人体肌肉、心血管功能等影响的累积效应显著增大;出舱活动任务对航天员上肢力量有特殊要求等等。整个载人航天飞行过程中,航天员要经历超重、振动、噪声、失重、旋转、冲击等多种工况,健康的体魄和足够的体能储备才能耐受和适应这些特殊环境因素,才能在这些环境条件下完成艰巨的操控任务。乘组航天员的年龄较大,身体素质将面临重大考验。二是心理素质的挑战。航天员长时间工作生活在狭小环境、隔离、振动、噪声、睡眠不足、身心负荷过重等因素之下,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交会对接、出舱活动等关键环节,以及各种应急情况处置,要求航天员必须保持冷静、沉着、果敢。国外长期载人航天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心理问题,值得我们高度警醒。特别是乘组轮换期间,2个乘组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有限的空间内开展各项不同的任务,相互支持配合。三是知识技能的挑战。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提出的十项基本能力要求,艰巨复杂的出舱活动、在轨设备安装维护、在轨试/实验任务,以及多舱段监视管理等任务对航天员知识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驻空间站后,再生生保系统会有哪些难点?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驻后,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尚未撤离,届时两个乘组将共同在轨生活一段时间,环控生保系统的处理量由三人提高为六人,需要调整工作模式以满足最大需求,将进一步检验环控生保系统支持人体代谢的最大能力。同时,轮换期间空间站构型为三舱三船最大模式,将检验环控生保系统对整站最大构型下的多舱段支持能力,全面检验空间站环控生保系统的全负荷运行能力。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前期已通过地面组合体载人模拟试验,完成了各种代谢负荷工况下环控生保系统功能的考核和性能的验证,以再生生保系统为核心,辅助少量非再生消耗品,完全具备乘员轮换期间6人同时在轨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能力。